【新冠肺炎】新冠病毒來自蝙蝠 但蝙蝠來自……氣候變化?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今年4月22日,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宣布一份報告發現,全球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認為氣候變化是和新冠肺炎一樣嚴重的危機。然而,近年來的科學研究也表明,這兩個危機密切相關。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超級颱風和叢林大火,還可能是下一場全球疫情。
其記錄將分為上中下三篇探討疫情和氣候變化的關係。本篇為第一篇。

第二篇:【新冠肺炎】氣候危機正在造就「超級病菌」和「殭屍病毒」

過去5個月來,世界一直在和病毒作鬥爭。據目前所知,病毒是大概率是通過這兩種動物為載體宿主進入人類的生活:

蝙蝠和穿山甲(stickpng和pngimg)

但如果說蝙蝠和穿山甲給我們帶來新冠肺炎,那麼是什麼給我們帶來蝙蝠或穿山甲?人們第一反應會是「吃野味的習俗」,又或是「衞生條件堪憂的濕貨市場」,但也可能是另一個被人忽略的因素: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不僅僅是颱風和山火

氣候變化並不局限於全球變暖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它還與致命疾病有關。

全球記者們已經寫了數千篇關於這場疫情的起源的文章。雖然最終還有待科學家的查證,但公認的解釋相當明確: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是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接觸。但其中很少有人問到,為什麼人類會與野生動物有親密接觸?這個問題有很大一部分與氣候變化有關。

一名美國消防員在澳大利亞2019-20年的叢林大火中提供協助,抱着一隻在火中尋求避難袋鼠。(美國國家森林列表)

不過要了解這個問題的話,首先要了解「人畜共通傳染病」。

疫情的爆發和人畜共通病的關係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公開信息,地球上每4種新興傳染病中(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就有3種來自動物。這些疾病被稱為人畜共通病,是由動物傳播的疾病,也是許多著名的疾病——譬如伊波拉、愛滋病、甚至麻疹——的起源。

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在全球動物身上發現近千種新興疾病,其中包括92種冠狀病毒!

你沒看錯,如今野生動物體內攜帶着近百種類似於SARS或COVID疫情的可能性。野生動物為人類代表着一種隱患,一次接觸就可能將會爆發...... 而氣候變化正在把這些動物推向我們身邊。

美國疾控中心的信息圖表解釋人畜共通病是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美國疾控中心)

氣候變化 + 人畜共通病 = 疫情風險

氣候變化(或者說,我們對環境的不可持續影響)有可能加劇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接觸。

許多評論家擔心,氣候變化將使現有環境變得不再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結果野生動物被迫到農田或城市尋找新家園,導致它們與人或牲畜加劇接觸,大大加劇了疫情爆發的可能。

這個邏輯可能正是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是蝙蝠給我們帶來病毒,但是環境的變化則讓我們接觸到蝙蝠。然而,除此之外氣候變化還有很多其他帶來新興傳染病的方式。

環保組織「香港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HK))的項目主任陳國彰最擔心的是病媒傳播(通過蚊子等病媒傳播的疾病)等人畜共通的疾病未來可能會變得更加流行。就香港而言,他解釋說「颱風和風暴可能會使害蟲和野生動物離開原來的生境,並導致它們遷入城市,而由此產生的暴雨也會造成積水,如果處理得不夠迅速,這些積水將成為蚊子的主要繁殖地。」

氣候變化和疫情背後的科學原理

自然環境究竟如何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在201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回顧關於這個問題的現有科學文獻,提出了幾種解釋。

首先,他們證實了越來越多的共識,也即大多數新興的的病原體起源於野生動物,原因也包括生態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的重大疫情風險,如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和不同類型的禽流感,也都是人畜共通病。

其次,它們表明,來自野生動物的新興傳染病不僅是最常見的,而且越來越多。在1960年至2000年間,新興傳染病源於野生動物宿主的比例大幅增加。

第三,該研究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和動物提供一種「疾病限制機制」(disease regulation service)。科學家認為,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通過「稀釋」(dilution)或緩衝效應,限制許多病原體的接觸和影響。自然界中充滿了危險的寄生蟲,但當生態環境足夠多元化時,這些寄生蟲想到達我們身邊便更為艱難:它們會遇到更多的天敵和被不合適的宿主(decoy)分散力量,而且它們還必須與其他寄生蟲競爭。

這三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1)野生動物攜帶着大量危險的病原體;(2)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可以提供保護給我們,使人類免受這些病原體的侵害;(3)然而,當生態多樣性因人類活動而逐步變得單一,我們就失去這種保護,人畜共通病就會變得更加普遍。

科學能幫助我們嗎?

其實,當下也並非都是壞消息。有些研究人員正在利用氣候變化和新興疾病之間的聯繫,以便更好地預測下一場疫情的爆發。

去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到可以利用氣候變化的模型來預測疾病的傳播,尤其是蚊子傳播的疾病。這些模型可以幫我們追蹤和預測未來的疫情,以幫助我們做好抗疫工作。

研究報導中的一張圖顯示疾病和氣候系統的數據如何通過建模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蚊媒疾病的傳播。(Bartlow 2019)

然而,科學不是最後答案,人類的行為也要真正的改變:科學知識首先要用於推出更好的政策。大多數人都承認氣候變化的問題,但很少有人因為氣候變化而改變日常生活。如果各國政府也這樣做,並無視新的科學證據,那麼新冠肺炎很可能只是一串疫情系列的開始。

「我們不能一邊抗疫,一邊忽視氣候變化」

陳國彰警告說,香港在氣候變化政策方面仍然落後:「我們(香港人)仍然需要意識到,氣候變化不僅僅是地球變暖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通過應對氣候變化,我們也在保護自己的健康。」

像疫情一樣的生態風險涉及到我們與環境的整個關係。一旦我們忽視了自己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我們便會對重大風險視而不見,譬如類似新冠肺炎疫情。但如果我們有能力調節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包括監管野生動物市場和保護自然環境,未來疫情的可能性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