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為何也因種族歧視憤怒了?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美國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因警員暴力執法致死而引發的示威活動近日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其中,最大規模的示威出現在與美國歷史、文化、宗教同出一源的英國。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利物浦、卡迪夫等城市,都出現大大小小的反種族歧視示威。究竟種族歧視問題,為何也會令英國人「感同身受」?

美國之種族歧視問題歷史悠久,源於數百年前北美殖民時期的奴隸制度及貿易。就歷史背景來說,英國種族議題與美國並不太相似,它的時代背景,主要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的戰後重建和殖民地獨立運動,被歧視者主要是由前大英帝國殖民地遷移至英國的移民。

示威者站在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雕像上抗議示威。(AP)

戰後移民的到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急需重建,並推動國內工業復甦,然而戰後勞動人口減少,英國政府銳意引入大量移民補充短缺的人力資源。國會在1948年通過的《英國國籍法》,大大增加了殖民地居民前往英國居住和工作的可能性。

1949年,當時主責評估戰後人口趨勢的皇家人口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Population)也曾經發表報告,稱政府可以沒有保留地(without reserve)歡迎「擁有良好資產」的移民來到英國。

這樣,從五十年代開始,英國政府積極鼓勵英聯邦國家的人士移民,既補充勞動力,又希望藉此維持英聯邦世界在去殖民化風潮下的友好關係(戰後英國已無力維持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直接管治)。

大批來自加勒比、印度、中南半島、非洲等地區的殖民地居民來到英國,從事不同勞動行業。一些相對經濟條件較佳的移民,則選擇從商或從事專業。

譬如英國退出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之後,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當時稱東巴基斯坦)大批國民大舉來英;還有緬甸人、中東各國的穆斯林移民,壯大英國本土的非白人族群。

1961年,英國女皇伊利莎伯二世出訪印度,面見時任印度總統普拉薩德(Rajendra Prasad)。(Getty Images)

當時作為英屬殖民地的香港,也是英國五十年代移民來源之一,其中有很多是新界人。

阮志的著作《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裏面提到,基於港英政府當時銳意在新界發展,大舉收地及興建樓房,於是新界人的農地減少,恰好當時英國移民政策寬鬆(尤其作為原居民的客家人,與英國軍方有一定密切的聯繫),很多新界人便選擇移居英國。

五十年代香港移居至英國的華人群體,很多是新界人。後來七八十年代期間,因香港前途不明朗因素而移居英國者更眾,大大擴充英國本土華人社群的規模。

今天的倫敦唐人街。(網絡圖片)

白人與非白人的隔閡

數十年來,不同族裔的移民到達英國,補充基層勞動力,或透過從商擴張本土多元經濟。不過,白人與其他非白人之間,慢慢產生隔閡。有部分激進民族主義人士及右翼政黨,譬如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強調英國白人的優越性,反對移民。那時候,華裔、非裔、印度裔等非白人族群仍受到一定的歧視。根據英國國家檔案館的網上資料,六十年代曾經進行過的問卷調查顯示,當時有五分之四的受訪英國人表示,感覺到「有太多移民被允許進入這個國家」。

後來,英國政府因應民情及勞動力供應情況,多年來多次修改移民政策。例如1981年修改《英國國籍法》,便創設數類英國公民身份,變相收緊海外人士取得英國公民資格及居留權的準則。

種族歧視議題,不只在美國才有,英國人也在這幾天站出來呼籲正視問題。(AP)

近十年以來,英國國民對於外來移民的態度更出現嚴重分歧對立。有些祟尚大英國主義人士擁有自我優越感覺的「英倫認同」,對接收中東、北非移民的立場很強硬,認為本國沒有義務收留戰爭難民;崇尚平等原則、立場偏左的人一般傾向較強的「歐陸認同」,有責任與歐洲各國共同承擔移民負擔,並致力創造種族平等、族群共融的現代公義社會。

兩者對接收北非、中東難民之迥異態度,令英國各光譜民眾重新關注起移民衍生之種族議題。英國脫歐的結果,移民因素的助推力相當明顯,其中受影響的必然是同樣是白人為主的東歐移民和勞工。

英國脫歐的結果,有一部分也是歸因於與種族議題相關的移民問題。(Getty Images)

種族及階級分野一直存在

有時候,歧視這種東西,不一定僅限於語言或行為,它可以深化在社會階級之中,形成制度上的歧視。一直以來,白人群體與少數族裔的社會不平等仍然存在,而且反映在階級和貧富差距之上。譬如在倫敦,地區之間的種族界限依然有如涇渭,貧民區與富人區壁壘分明。很多移民或其後代,尤其是非裔及穆斯林移民人口,還是集中生活在東倫敦、南倫敦等人口比較密集、治安較差的區域。當區學校的教育水平也相對不高,出生當地的新一代移民後裔,社會向上流的機會也較低。

南倫敦布里克斯頓(Brixton)是個多元族群社區,當區24%人口是來自非裔或加勒比裔人士。(Getty Images)

近年,涉及警權的種族歧視爭議事件不斷在英國重演。譬如2011年黑人男子Jimmy Mubenga在停泊在希思路機場的飛機上被三名保安人員暴力壓制致死;2017年分別發生20歲黑人Rashan Charles及25歲黑人Edson Da Costa被警察暴力對待致死的案件,後來的調查都判警員無罪……這些只是列舉例子之一,多年來多宗類似事件,激化起民間對種族歧視的輿論爭議。

今次佛洛伊德事件,只是再一次重新喚起英國人對於由來已久的種族議題的關注。其實在英國,本已有着同一樣的火種,美國這場示威之火一石激起千重浪,最終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熊熊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