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作「種族主義者」的邱吉爾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員跪頸死亡所引發的反種族歧視示威,擴散至全球各地。在英國,多個城市都有民眾出來聲援示威。其中在倫敦的國會廣場,有示威者在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雕像塗上「是一個種族主義者」(was a racist)。

差不多在一百年前,這位被譽為英國史上最偉大的首相,究竟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令他蒙上「種族主義者」之污名?

6月7日,英國倫敦國會廣場的邱吉爾雕像被人噴漆塗鴉。(AP)

望族出身 無敵首相

1874年出生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出生在名門望族,家境富裕。他在1895年加入皇家騎兵團,其後晉身國會,當過財政大臣等重要內閣職位。1940年,任內對納粹德國實行綏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的時任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辭職後,邱吉爾正式入主唐寧街十號,並帶領盟軍在二戰中擊敗軸心國。

戰時優秀的領導表現及鼓舞動容的演講,為邱吉爾贏得歷史上的盛名。

後來在1951年,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惟他以強硬手段處理殖民地如肯尼亞、馬來亞等地的戰後去殖民化危機,受到頗大爭議。加上戰後英國實力大不如前,在外交事務上節節敗退,邱吉爾任內政績亦無復首任般光芒綻放。邱吉爾最終在1955年以80歲之高齡下野。

1940年,納粹德軍對倫敦發動大轟炸。邱吉爾在轟炸後視察現場。(Getty Images)

睥睨眾山的殖民者視角

觀乎邱吉爾一生,他很早便被人罵作「種族主義者」。二戰前,英國仍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殖民帝國,出身在傳統英倫望族、接受精英貴族教育的邱吉爾,一直在政壇路上平步青雲,慢慢育成睥睨異國及殖民地人民的態度。

《獨立報》在2010年的報道曾經指出,邱吉爾多次強調英國白人的雅利安(Aryan)血統之優越,認為它為英國殖民其他「原住民」提供了適當的理由。報道中提到,邱吉爾的一些私人書信來往及交談,反映他的確相信被殖民者是一些「無助的小孩」,他們十分願意納入「古老皇冠的金色光環」(within the golden circle of an ancient crown, 指當時的大英帝國)之內。

邱吉爾有着濃重白人優越主義的身分認同。(Getty Images)

邱吉爾在1921年開始,當了一年多的殖民地大臣,主管理藩院(Colonial Office,又稱殖民地部)。當時,庫爾德人組織起義,企圖推翻英國殖民管治。為此,他曾說過:「我個人來說,十分贊成使用有毒氣體去對抗這些未開化的部族……這能夠散播一種真實的恐懼。」

因為邱吉爾的政治主張太激進,曾三度出任首相的保守黨政治家鮑德溫(Stanley Baldwin)被其內閣成員告誡過,萬勿委任邱吉爾入閣。原因是他的想法過於「遠古」(antediluvian)。

1966年曾出版《Churchill: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一書的邱吉爾私人醫生威爾遜(Charles Wilson)也曾經提過:「溫斯頓(邱吉爾的名字)總是只會想到與自己膚色一樣的人。」

Churchill: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1945-60 (網上圖片)

「不太喜歡印度人」

當上英國的第一把交椅後,邱吉爾對大英帝國境內最龐大的殖民地──印度,固有自己一貫看法。同樣地,他對印度的態度或多或少充滿着身為殖民者的貶斥。由印度國父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運動,令邱吉爾感到很不耐煩。邱吉爾對印度人有這樣的一個評價:「我不喜歡印度人。他們都是野獸般的人(beastly people),信奉野獸般的宗教(beastly religion)。

甘地在1931年曾到倫敦,出席討論印度修憲問題的圓桌會議。(Getty Images)

1943年,英屬印度孟加拉地區(當時仍未出現獨立的孟加拉國)發生饑荒。當時殖民政府向倫敦請求,為受災地區直接供應糧食,惟邱吉爾拒絕,並稱饑荒之出現,全因當地人民「有如兔子般大量繁殖」,並指饑荒有助剔除過剩人口。

後來,研究糧食分配與飢荒而為人熟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認為,英國人要為孟加拉大饑荒負責。

Amartya Sen出生在英屬印度,親眼見證發生在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Getty Images)

鐵血平亂

印度獨立運動吹響了戰後全球去殖浪潮的號角,及後大英帝國逐步分崩離析。

東非肯尼亞(Kenya)是邱吉爾二次擔任首相時,出現獨立運動的其中一個國家。這輪獨立運動被稱為「茅茅起義」(Mau Mau Uprising)。邱吉爾一如處理其他去殖運動的作風,採取強力遏制措施,派遣陸軍將領區士覲(George Erskine)使用武力平定叛亂。邱吉爾曾把參與茅茅起義的基庫尤人(Kikuyu)形容為「野蠻的小孩」(brutish children)。

英軍把當地約15萬參與叛亂的人帶進拘留營──2006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得主Caroline Elkins曾以「英國的*吉拉格」(Britain's Gulag)形容這段50年代基庫尤人被英軍強行囚禁的歷史。

吉拉格(Gulag):前蘇聯時期官方國家安全部門負責管理全國勞動改造營的一個機構。營房內囚禁各類型罪犯,但被視為是當局鎮壓異見人士的其中一種工具。

參與叛亂的肯尼亞人,被英軍扣押並關進拘留營。(Getty Images)

還有巴勒斯坦人、猶太人、中國人、阿拉伯人等,邱吉爾曾經不下一次對這些非白人族群作出今天看起來與種族歧視脫不了關係的偏激言論。

邱吉爾的人物性格,正正是這麼多面又複雜。也許當時將種族主義推崇得淋漓盡致的納粹當政下,在整個非常態世界格局之中,邱吉爾的偏激某程度符合當時的西方社會利益。不過,深植他思想中的種族主義歧見,在今天的常態環境看來,並不符合當下社會道德標準。

故此,在反種族主義風潮盛行的今天,邱吉爾雕像被塗鴉,是為當今部分英國民眾對於邱吉爾過往之不合理、不道德言行,作出跨時代的鞭撻。

邱吉爾的功過,後世討論了已超過半世紀。惟關於他的評價,始終充滿着多面與複雜。圖為6月8日,一名工人在清潔邱吉爾雕像的下方底座。(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