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四】求學心態如消費者 唸會計、酒店管理不再吸引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在Z世代眼前,教育環境,尤其是大學教育方面出現了很大改變。首先是大學數目增加、學位增多,令大學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驕子」。其次是大學的學費暴漲,令不少學生難以負擔,以美國為例,一位大學生平均背負約3萬美元(約23.25萬港元)學債。此外,只有接近一半獲取錄的學生能夠完成學位,具有就業能力,畢業生就業不足的情況亦十分普遍。
經歷一整代人作為前車之鑑,Z世代對於教育,無論是傳統大學學位、其他資歷,以及專業資格等,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嗎?

(此為【Z世代】系列報道之四)

【Z世代】系列報道:

Hi, Zoomers! 「新冠世代」年青人疫境登場

生於「黃金時代」 中國年青人真的富裕又快樂

社運疫情夾擊 香港斜槓青年如何自處?

由於學歷貶值,加上背負學債,擁有房屋和創業的千禧世代,較此前世代有所減少。不少僱主認為,公司難以聘請合適人才,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相關領域的職位。大學院校無法滿足市場要求的職業技能,學生未能充分就業,學業和職場生涯問題變得愈來愈急切。

今天,Z 世代對許多事物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們認為既然可以透過應用程式叫車,為何還要買車?從影音串流平台便可觀看電影和電視,為何仍要訂購有線電視頻道?因此,若有其他較快捷、便宜的途徑,代替學費高昂的大學學位,讓人們擁有就業技能和認可資格,或許更受到Z世代歡迎。他們除了擁有更多及更具彈性的選擇外,也不用背負學債,甚或在職場上更好裝備自己。

學校今後或許不再是接受高等教育最理想的地方?(Getty Images)

近年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甚受歡迎,加上網絡教育普及,相信未來的教育勢將更多元化。此外,新興的教育模式如蘭博達學校(Lambda School),提供電腦科學相關的職業導向課程,甚至協助學員求職,學費更採取收入共享原則,可在就業後以若干比例收入來支付學費。專家認為,學徒訓練在未來有機會取代大學,成為Z世代教育的另類途徑。

不愛攻讀會計 怕捱苦人工低

資深教育及生涯策劃顧問凌羽一博士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 Z 世代的特點是自主度高,尤其在香港,因為家庭經濟能力提升,物質條件較充裕,因此對教育的要求也較高。在他眼中,Z 世代比較熱情、思想開放、學習能力高,而且重視公平、環保等價值觀。

酒店業不再是大學生的心水科目之一。(Getty Images)

就選科方面而言,凌羽一指出Z世代更傾向科技範疇。成績好的學生依然會選讀傳統的「神科」(收生門檻高)如醫科、法律等專業科目,不過對會計則不再感興趣,年輕人認為會計師樓工作難捱且人工低。「年輕人沒有心機去做專業工種,因需要太長時間訓練。他們較渴望更快取得成功,一如Snapchat、Facebook的興起,這些都是新世代欣賞的。」

備受疫情打擊的旅遊酒店行業,對Z世代來說,吸引力大不如前。這不僅因為疫情影響,更大原因是工作性質需要「服務別人」。凌羽一指出,酒店科目本身收生要求高,學生獲取錄時也會感到高興。「不過入學後,他們對行業多了認識,發現原來需要輪值,既要站前台,又要整理房間。這些都是見習行政人員(management trainee)的職責,他們頓感與想像中有落差。」因此,畢業後他們多不會從事酒店業。

Z世代對大學教育的看法有所改善?(Getty Images)

求學目標為本 崇尚速食學習

凌羽一表示,年輕人認同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故有些同學衡量工作性質後會在大學時轉科。先入讀「神科」再轉系的情況很普遍,或許他們需要時間消化,再思考前路。凌羽一批評:「他們對教育大多抱消費者心態,覺得付了學費便『包生仔』,傾向目標為本,學習內容多以考試範圍為標準。」

「包生仔」的心態也反映在,他們很介懷相同學系、學科、成績,別人可獲取深造學位或理想職位,而自己無法做到。凌羽一認為:「他們認為所有條件都『符合』的話,結果必然出現。」他們甚至認為老師要懂得解答所有問題,能夠即時講解才算有能力。

凌羽一博士指,現今年青人大多講究工作與生活平衡。(受訪者提供)

凌羽一指出,以往的人可能需要跟從師傅或前輩學習,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他解釋:「今天『師傅』變成互聯網,遇事例必上網查看。由於習慣這種迅速的求知方法,他們在學習態度上有所改變。」他認為,Z世代雖然比較靈活地尋找資訊,惟在思考深度上可能有所欠缺。

在學習的過程上,新世代不喜歡沉悶的課堂,但看重答案及評分。他觀察到,以往世代重視如何學習,並願意花時間從錯誤中學習,Z 世代則較執着於找到答案,「現在的大學生好勝心較強,成績稍低就會不開心,甚至會和老師反映跟進。」

Z世代講究工作與生活平衡,奉行五天工作周,經常出外旅遊。凌羽一分享:「即使是學期中間僅一兩星期的休息時間,他們也會去趟美國或澳洲,甚至在返港後頭兩周的選科階段也不願回校。」

年青人對政治和社會議題依然關注。(Getty Images)

作為資深教育及生涯規劃顧問,凌羽一指出Z世代其中一個特徵是不清楚自己想讀什麼。他表示,上一輩大多能夠清晰表達想讀的科目和抱負,但今天的年輕人卻多無法說明,只表示日後再去探索。「他們對這種開放自由的態度感到自豪,問題是沒有人會陪着他們走人生的旅途,最終他們仍要自己走下去。」

以往世代的年輕人畢業後先工作一段時間,了解自己的求學需要才選擇進修。現今許多家庭較富裕,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提高,令年輕人多傾向大學畢業後修讀碩士課程,之後才投身職場。

電子教學將成為潮流大趨勢。(Getty Images)

不過,凌羽一坦言今次的疫情或為新世代帶來很多不明朗因素,如現時仍未確定外國院校能否如期開學等。因為經濟不景,許多公司削減人手職位,使大學夏季課程意外地較多人報讀。以往學生大多前往外國修讀短期課程或實習,現在則退而求其次,在本地進修。他補充:「這是不錯的經歷,讓他們明白到世界不停轉,因此要擁抱改變,理解社會沒有『包生仔』這回事。」

但他憂慮更深遠的影響尚未出現,目前經濟衰退、商舖結業裁員,將大大影響他們父母輩的收入。對於仍需依賴家庭的Z世代,這個打擊着實不小。年輕人日後可能要多加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升學就業計劃或受影響。對依賴父母供讀大學,以至支付首期置業的Z世代,影響尤其巨大。

善用電子教學 重塑教師身份

去年,Barnes & Noble College Insights的調查發現,美國Z世代升讀大學後,面臨排山倒海的壓力,而且情況遠超此前其他世代,他們最常出現焦慮症及憂鬱症等徵狀。結果顯示,當今大學生覺得生活中許多因素讓他們承受壓力,包括自我學業期許、符合別人期望等。還有,瞬息萬變的政治環境、金錢財務及社交焦慮等,都是現今美國大學生的壓力來源。

上一代教育工作者或許會以為自己已在用最先進的科技教學。(Getty Images)

今天,不少教育工作者發現Z世代對傳統學習模式失去興趣,不久將來,學校有可能不再是提供高等教育最理想的地方。

這個時候或許需要關注的是,電子教學和學習環境能否追及新世代的需求。今天很多嬰兒潮世代、X世代及千禧世代的教學人員,誤以為所用的教學科技或教學平台已經很先進,但對Z世代而言,這或許只是基本,他們期望資訊科技帶來互動,進一步連接社交媒體和虛擬世界。

在數碼化的大趨勢下,Z世代的教育需求也許正是不少終身學習人士所追求的。未來,教育人員很可能需要重新培訓,並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

上文節錄自第22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9日)《求學心態如消費 愛比較「唔輸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