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英國對往日殖民認錯 哈里王子口中「令人不舒服的」歷史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非裔美國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在全美乃至全西方國家引發反種族歧視浪潮,昔日帝國主義在全球擴張、侵略的歷史亦重新受到矚目。

日前,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Henry Charles Albert David Mountbatten-Windsor)與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通過視頻表示:「必須承認大英帝國過去的歷史,儘管這是令人不舒服的」,此話一出,受到英國保守派議員抨擊。哈里認為,這是關於正義與平等權利討論的一部分,今日的英聯邦必須要承認大英帝國的過去,並追隨那些同樣承認過去並視圖糾正錯誤的人,否則無法前進。

回顧近代英國的歷史,大英帝國輝煌的背後,的確血淚斑斑。

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與妻子梅根一同表示,大英帝國要向過去的殖民史認錯。(AP)

獨特宗教認同與海外擴張

英國如何建立起龐大的日不落帝國?在14至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儘管加深了英法民眾的敵對意識,但也促成國族認同萌芽。戰爭結束後,英王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年)不僅投資建立造船廠,還建造比過去更大的戰船,並連續頒佈促進貿易發展的航海法案,促進了英格蘭地區語言的統一。

到了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年)時期,繼續擴展海軍,設置專屬事務處、船塢、戰備船與常備皇家海軍。累積的海軍實力,終於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年)時代開花結果。當時海軍將領弗蘭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1540-1596年)探索新航線,並於1588年以私人戰船擊退號稱「無敵艦隊」的西班牙海軍。

16世紀初,歐陸展開宗教改革運動,新教鼓勵教會人士從事商業政治活動,認為賺取越多金錢,不僅能榮耀上帝,也代表受到上帝眷顧。

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1864-1920年)在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指出,由於新教將信仰、道德觀與職業、金錢結合,萌發了早期資本主義觀念——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加上基督宗教的傳教熱情,以及航海技術進步後引發的海外探險風潮—地理大發現,讓基督徒帶着優越感併為了商業經濟利益向外擴張、尋找商機,進而建立殖民地。

而英國聖公會除了帶有新教的商業、擴張特質外,由於與特定國家政府保持緊密聯繫,教徒都有着「對政治力量明智而敏鋭的使用是應擔負的一種責任」的普遍認知。

英國畫家盧戴爾布格(Philippe-Jacques de Loutherbourg)於1796年所繪的畫作《對決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本學者井野瀨久美惠研究,18世紀初的英國已具備「帝國」雛形,即使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讓英國失去了美洲地盤,但她並沒有停下擴張的腳步,持續在亞、非洲建立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而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其所帶來的生產力、經濟社會的鉅變,讓她為了原料、勞工與廣大的商業市場等利益,持續向外殖民;工業革命也帶給英國更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作為獲取商業利益的後盾,其受害者也包括被堅船利炮轟開的大清國門。無論是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或八國聯軍,其中都有英國的身影。

從「地理大發現」到新帝國主義時代,人類一步步走向現代化與工業化,但對非歐裔族群而言,卻是噩夢的開始。

日不落帝國與背後的民族問題

首當其衝的,是非洲與美洲的原住民,前者被當奴隸販賣離開故土、失去原鄉文化連結,據統計,僅從18世紀末期至1820年代,英國靠在西非販賣奴隸賺取大量金錢,其規模約佔當時歐州販奴貿易總數的四分之一。而後者的土地則遭掠奪、人口毀滅性地鋭減,語言文化瀕臨消失,雖有設立所謂的「印地安保留地」供居住生活,不過得以進入該地的原住民只佔不到當地總人口的5%。於18世紀末遭英國殖民的澳洲,其原住民也同樣遇到了幾乎滅種的命運。

為維持廣大殖民地的統治穩定,並因應不同地區的文化、民族等問題,英國有時會採「以夷制夷」的間接統治,或「分而治之」策略。譬如在東南亞,為避免當地族群掌權、聯合起來推翻殖民政府,英國選擇從他國輸入勞動人口,像印度人、華人,並依種族來判定其專業能力與地位階級,除了造成社會階級流動固化,還成為日後引發民族衝突的導火索。

英國在印度殖民時,使用「炮決」處死反抗者。(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二戰後迄今未完成的去殖民化

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風潮使全球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讓大英帝國難以維持。二戰後的去殖民化運動,終於讓英國不得不面對事實,於1949年成立英聯邦,其成員多為過去的殖民地或是保護國。回首過去的大英帝國,在向外擴張、殖民的過程中,迫害了無數華人、非裔和原住民。雖然今日新西蘭、澳洲等前英國殖民地的政府,均為過去壓迫行徑向原住民道歉,卻遲遲等不到身為殖民母國—英國政府的一句抱歉。

英國學者William Howitt(1792-1879年)在《殖民和基督教:歐洲人對待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歷史》(Colonization and Christianity: A popular history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natives by the Europeans in all their colonies)一書中感歎:「所謂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採取的野蠻和殘酷的暴行,是世界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無恥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

哈里王子願以王室身份反省大英帝國過往殖民罪行,這固然是好事,但就如他受到的輿論抨擊一樣,迄今英國主流民意仍缺乏直面歷史的勇氣與擔當,更遑論推動所謂「轉型正義」。

實事求是地講,今日人類文明在處理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依舊只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的呼籲階段。及此,若想解決「黑人的命也是命」等牽涉族裔、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的問題,便更是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