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競選就是金錢競賽 錢多勝算或許更高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根據聯邦選舉,理論上在美國,只要是美國人,而且成功籌得5000美元就能參選。這數字相信誰都不難做到———但當然選舉不可能只有5000美元支出。美國大選就是資金競賽,而且是愈多愈好。

圖為8月20日,拜登(Joe Biden)在民主黨代表大會正式接受提名參選後,現場即時放煙花。這裏到底花了多少錢?(Getty)

根據調查組織敏感政治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報道,2016年美國大選一共花了20億美元。這包括了希拉里(Hillary Clinton)的5.85億及特朗普(Donald Trump)的3.5億美元,還有其他參選人在初選時的支持。

大選是一個非常花錢的運動,參選人需要在全國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宣傳,讓美國人知道誰最適合當總統。這背後涉及的人力物力和資源,非同小可。且由舉行初選至大選有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要持續保持活躍,就等同需要無限資金支持。

請即點擊閱讀:【美國大選專頁】西岸山火蔓延「燒到」大選 特朗普拜登隔空互罵

錢從何來?

那些錢從何來?若是有錢如彭博(Michael Bloomberg)當然可以自掏腰包大灑金錢。而事實證明有錢可以讓知名度大增:2019年11月彭博宣布參選總統,砸下3.4億美元在媒體廣告上。2020年2月美式足球超級碗(Super Bowl)中,彭博更花下1000萬美元購買60秒的廣告片段。連同他的上千人龐大宣傳團隊,讓彭博在民主黨初選的支持度排名在短時間內直衝第三。

圖為2017年4月,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百日紀念品。類似紀念品在大選都會發售,是資金來源之一。(Getty)
圖為拜登(Joe Biden)競選網頁,首頁都沒出來,就是呼籲大家捐錢。(拜登競選網頁截圖)

但非所有候選人都是億萬富翁,他們需找人捐錢、以籌款和贊助方式獲得資金。如舉辦競選活動的入場卷、眾籌、販賣紀念品等,都可以成為收入來源。一頂印着「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帽只賣25美元看似賺很少,但每次活動賣出過千頂,總計起來不會是少數目。

參選人亦可以透過企業及政治團體(政治行動委員會,PAC)支持,獲得捐款。而事實愈是在商界及政界有人脈的參選人,就愈能在這界別籌得更多的錢。

若中途因支持度不夠,或更實際的———資金不足,無法堅持下去,那就只能黯然退出選舉。

↓↓↓想看選舉重要日子,請點擊放大觀看:

+1

擔憂捐太多錢的人會影響政治

儘管選舉法律對選舉資金來源及去向的透明度有嚴格規定,但這種「政治獻金」式的選舉為人詬病。2018年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發現,77%的選民認為應該為參選花費設最高上限,原因是「擔憂捐太多錢的人會影響政治」。不過在選舉改革以前,2020年的大選依然是金錢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