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大數據商機處處 Facebook、Google都染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常言道:「睇天做人」,氣候及天氣狀況一直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因素。德國知名經濟觀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曾在著作《氣候經濟學》(Und jetzt...die Wirtschaftsaussichten)中表示,地球上八成的經濟活動都受到天氣因素影響。近年,Facebook和Google兩大科技巨頭都十分重視天氣資訊。前者在首頁加上今日天氣資訊的問候信息,與用戶拉近距離,在活動頁面更會附上當日的天氣預測供參考。後者亦提出一項關於廣告系統的新專利,可根據用戶所在位置的天氣,推出更合適的商品廣告及搜尋資訊。
在全球極端天氣頻生的今天,氣象數據已成為熱門產業,影響着民眾生命財產及經濟活動。

近年,不少歐美投資者看準這方面的龐大潛力,紛紛開辦私營天氣預測企業,欲從中分一杯羹。然而,當天氣預測變成一門大生意,也許為全球民眾帶來深遠影響,甚至改變我們接收天氣資訊的最佳方式。那麼,日後我們想看天氣報告,會否如Netflix般需要付費收看?

在全球暖化的大環境下,氣候對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構成不少挑戰。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數據顯示,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對經濟造成愈來愈沉重的負擔。2018年全球的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約為1,600億美元(約1.24萬億港元)。

「睇天做人」的道理,相信是全球民眾共同的真理。(Getty Images)

雖然天氣對人類生活影響重大,但在過去幾十年來,私人天氣預報一直是競爭不大的行業。其中一間歷史最悠久的公司是由美國知名氣象學教授Joel Myers於1962年創辦的AccuWeather。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氣象學碩士時,第一個客戶是當地一家天然氣公司,對方支付150美元(約1,163港元)要求預測三個月的冬季天氣,以便計劃當地家庭的暖氣需求。

如今,AccuWeather的年收入保守估計超過1億美元(約7.75億港元),整個業務的總值高達9億美元(約69.8億港元)。現時逾千間公司使用AccuWeather的私人天氣預報來改善盈利,而且業務範圍廣泛,主要客戶包括全國數百間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以及主要印刷媒體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和《今日美國》(USA Today),還有大學的校園警察局和星巴克(Starbucks)等各行各業。

天氣狀況及氣候災難一直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因素。圖為工人在美國俄勒岡州山火的火災現場進行清理工作。(美聯社)
(香港01製圖)

「私風暴」來臨 業界勢將風起雲湧

過去,氣象預報大多由政府或公營機構負責,但近年私人市場逐漸成長。根據2017年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一項研究,私人天氣預報行業的總值達70億美元(約542.5億港元),預料會以倍數增長,現時在美國已發展至300多間公司。

隨着極端天氣變得愈來愈頻繁,氣候問題不斷衝擊世界各地的經濟活動,加上處理數據的科技日益先進,配合機器學習、人工智能(AI)、雲端技術、低成本傳感器,都為不少雄心勃勃的初創公司和大型企業打開方便之門,私人天氣預測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他們不但很容易在行業中創造新的商業經營模式,還能吸引投資者投放數億美元資金,一場氣象大數據的風暴似乎逐漸成形。

近年,不少私人天氣預測公司成立,不斷開拓新市場。(Getty Images)

「目前全球對準確預測天氣的需求正不斷增加。」美國私人天氣預測公司ForecastWatch創辦人兼行政總裁Eric Floehr向《香港01》表示,再生能源、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交通運輸都需要採用天氣預測。大部份再生能源如風能、水能和太陽能等都需要依賴天氣資訊,這些需求更因農業法規而不斷提升,還有交通運輸方面,路由及無人駕駛系統(routing and driver-less systems)亦需要提前了解路況和天氣。該公司主要的業務是從世界各地成千上萬個地點收集天氣預報數據(當中包括30多個獨特參數,如雲量、風勢和降水機會),透過大量數據作出評估,為客戶提供預測報告。

Floehr說:「市場還有大量競爭空間,而且愈來愈需要根據領域調整預測。私人天氣預測公司不僅要了解氣候預測的風險,更要掌握其準確性,才可以適當地作出相應的決策。」Floehr指出,業界發展迅速,例如近期行內有大量業務併購活動,如IBM收購TWC、蘋果收購Dark Sky等,也有公司選擇合併發展。他認為這個趨勢將會持續,預料有大量創新科技湧現,例如煙霧(smoke)因素目前仍未正式納入預測模型,預計未來將會出現改變。

Eric Floehr向記者表示,氣象預測業還有很大的競爭空間。(受訪者提供)

Floehr指出,各公司正廣納觀測數據,「如美國海洋數據供應商Saildrone擁有移動式無人駕駛船艙,可以接收目前被忽略的各種觀測數據。電腦運算能力不斷提升,將令其價格持續下降。」基本上,任何受到天氣影響的人和業務都對私人天氣預測有興趣,「我們見到北美、歐洲有大量需求,亞太地區如中國、印度、澳洲、新西蘭,以及南美的巴西,對私人天氣預報的需求也正在增加。」

從個人、零售到賽車 天氣預測應用廣泛

氣象大數據這股發展趨勢其實不難理解,香港早前已經歷過「當八號波不似預期」,許多人都會對天氣預測失準而抱有不滿和批評。他們認為天氣預測會影響市民的工作、學業,甚至地方經濟,可見現代社會對準確的氣象大數據需求不斷上升。

精準的天氣預測對農業、天然氣、電力和煤炭等商品市場尤其重要,農夫和農作物商販依賴天氣預測來規劃耕作時間和定價,天然氣市場則特別需要相關數據來預測需求。與氣象有關的行業,還有餐飲業、保險業、旅遊業、交通航運業及公共工程業等。

除此以外,天氣對賽車等運動亦很重要。美國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的車隊若想拿下冠軍,除了車手技術、車輛性能之外,天氣也是重要因素。為安全起見,主辦單位規定若雨勢過大將提前結束比賽,該場賽事的冠軍會頒發給當時領先的車手。因此,一旦開始下雨,判斷降雨的時間及降雨量成為車隊勝負的關鍵分野。

社會各界對精準的天氣預測需求越來越大。(Getty Images)

去年密歇根國際賽車場的比賽,雪佛龍車隊經理Pat Suhy坦言:「這場勝利要歸功於我們每年花費十萬美元取得天氣預測服務。」

如今,天氣預測的範圍甚至牽涉到環境,如預期有害的藻類繁殖和登革熱病毒爆發,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正因社會對於天氣預測的依賴性愈來愈高,快速又精準的數據分析甚受歡迎,能幫助企業作出更佳的業務決策。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3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日)《天氣不似預期? 氣象大數據產業潛力無限》。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特朗普不應連任的理由

選前一刻拜登勝算高 特朗普選情會否再次逆轉?

世界期待一個怎樣的美國?

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捲入美國選戰 政治操弄假新聞,是守護還是破壞公義?

與其擔心長者乘車被濫用 不如全民共享兩蚊優惠

與袁彌昌對話 中間派,你到底是什麼?

換走港製標籤 港產品如何華麗轉身?

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