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首推免費衛生巾 消除月經貧困的唯一解方?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蘇格蘭11月24日成為全球第一個免費提供經期產品的地區,標誌着 「免費月經」(Free Period)運動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近年來,女權運動家突破「月經羞恥」這一社會文化禁忌,發出了消除「月經貧困」的呼籲,許多政府也做出了不等程度的回應,蘇格蘭就是走在最前列的一個。

事實上,蘇格蘭政府已從2018年年中起免費在學校提供衛生巾、衛生棉條或月經杯等經期產品,最新通過的法案將規定政府在其他公眾場所也提供以上產品,供學齡外女性自取,預計將每年支出2400萬英鎊。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在Twitter上驕傲地宣傳這項突破性的這項法案對女性極具重要性。

可能外界尚未完全體會到蘇格蘭政府此舉的重要性,認為這只是歐洲「福利國家」又一錦上添花之舉,其實不然,「月經貧困」的問題並非發展中國家獨有,在發達國家也相當普遍。

根據英國政府支持的「年輕蘇格蘭人」(Young Scot)組織於2018年開展的調查,約四分之一的女性表示自己在獲得經期產品方面有困難,她們不得不向好友求助,抑或是使用衛生紙或毛巾等替代方式,而後種方式因不夠衛生而增加感染風險。另據民調網站「一個民調」(One Poll)的調查,英國有13.7萬10歲至18歲的女學生在2017年因無法在經期獲得足夠生理產品而不得不請假,平均請假天數為5天。

因此,蘇格蘭經期產品免費化的創舉,能給許多女性直接在經濟層面減負,使女性不必再替固有生理現象帶來的額外支出買單。這並不是筆小數目,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計算,根據英國對經期產品加徴的5%增值稅計算,女性一生要在經期產品上平均花費1511英鎊,而在匈牙利、瑞典等經期產品增值稅高達25%以上的國家來說,相關花費就更多了。

另外,此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減緩普遍存在的「月經羞恥」文化,並引領全球其他國家行動。

窮國廢除月經稅效果不及預期

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像蘇格蘭一樣,直接大筆一揮將所有經期產品免費,因此大部分國家的活動家還是將目標設為廢除經期產品的增值稅,她們將此斥為「女性稅」、「月經稅」或更具控訴意味的「血稅」,並質問為何這一女性必需的衛生用品比許多奢侈品的稅率更加高。

不少政府都對此做出了政策上的回應,例如德國去年將經期產品增值稅從奢侈品級的19%降至了日常用品的7%;印度也在2018年將經期產品的12%稅率廢除,以響應國內的訴求;肯尼亞、烏干達、盧旺達等非洲國家也在積極行動,希望能通過此舉來促進女性賦權,尤其是減少女學生因缺乏生理用品被迫在經期不上學、甚至是輟學的情況,這一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爲普遍。

不過,雖然這些廢除「月經稅」的政策看似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實際究竟成效幾何?從直覺來看,廢除相關稅率將降低產品售價,從而惠及消費者。研究顯示,在運行良好的市場上的確如此,美國里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法學院教授Christopher Cotriopia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新澤西州2005年廢除了經期產品6.9%的銷售稅後,經期產品平均價格減少了7.3%,其中價格較低的產品降價幅度較高,代表廢除「月經稅」的實際好處大量流向了底層女性。

但在收入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減免「月經稅」的成效就不足預期了,畢竟衛生巾和棉條仍然屬於貴價產品,價格減去一星半點仍是難以負擔。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不那麼透明規範的國家,免稅的效果就更加不彰。

印度婦女的自製衛生巾質量未有保障。(Getty)

例如坦桑尼亞在2018年廢除18%的「月經稅」後,次年就又重啟徴稅,該國財政及規劃大臣Philip Mpango辯稱道,零售商攫取了免稅利益,不肯降價,因此無法帶來實質好處。坦桑尼亞政府的改弦易轍使該國消除「月經貧困」的努力化為烏有,而該國有16%的女學生因缺乏經期產品而輟學。

疫情加重「月經貧困」

除了免稅效果不及預期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額外補助政策也因政府執行能力低下,難以落到實處。

例如早在2004年就免去「月經稅」的國家肯尼亞,從2017年起從政府預算中撥出300萬美元,用於在低收入社區的學校免費分發經期衛生用品,但旨在幫助非洲女孩健康度過青春期的「贊娜非洲基金會」(ZanaAfrica Foundaion)創始人Megan Mukuria指出,這些經期產品常常被老師偷走,還有一部分女同學因為感到羞恥,不願向看管這些用品的男性倉庫管理員申請,這導致肯尼亞在努力十幾年後,截至2018年仍有三分之二女性無法負擔經期用品,消除「月經貧困」的進度仍然緩慢。

慈善組織向肯尼亞捐贈的經期產品。(「贊娜非洲基金會」官網)

更嚴重的是,疫情使得「月經貧困」的危機越發加劇,例如家住新德里西北部貧民窟的14歲女孩Priya就表示,自己原本靠每月在學校領取的一包10片衛生巾度過經期,但在封城之後,不得不在藥店花30盧比(約3港元)購買一包7片的衛生巾。

Priya表示自己實屬幸運,因父母仍能負擔得起這筆錢,而鄰居家的女孩,因雙親失業,連吃飯都成問題,更別說經期產品了,她們只能使用布料等替代方式,而不衛生的經期用品是印度每年有6萬女性因宮頸癌而死的主因。

印度慈善家Shailja Mehta曾在5月表示,該國頒發居家令期間,只有15%有需要的女性能用上衛生巾,不足2018年廢除「月經稅」前(36%)的一半。還有估計指出,疫情或會導致印度1000萬初中以上的女孩放棄學業,而印度慈善組織Darsa曾在2014年指出,印度每年已有高達2400萬女學生在經歷初潮後輟學,部分原因就是經期產品不足和根深蒂固的「月經羞恥」文化。因此,這場疫情幾乎使印度的「月經革命」前功盡棄。

整體來說,消除「月經貧困」仍然道阻且長。各國政府和慈善機構應積極地改變現狀,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政府需要採取除廢除「月經稅」之外更加進取的政策,例如補貼製造經期產品的工廠,確保能降低產品價格。而在「月經羞恥」導致女孩輟學這方面,政府一方面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改變相關落後思想,還需配合其他一系列教育平權的措施,幫助縮窄男女教育差距,從而達到消除「月經貧困」的最終目標——即男女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