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滯陸「小明」回家難 台灣是否欠「人道」?

撰文:陳炯廷
出版:更新:

「小明」在中文世界中經常是某個故事或笑話的主角代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台灣多了一個「滯陸小明回不了家」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小明真實的面目和處境,鮮少人在乎。原因無他,只是因為他們是「陸籍小明」。若時間會證明,歷史會說話,社會會反省的話,台灣新冠疫情背景下滯陸「小明」,幾經波折仍是難以與家人團聚的故事,或將成為公民教材中省思人權、歧視課題的重要案例。

台灣陸委會日前曾透露,陸配子女「小明」約有2,000人左右。圖為在台灣的陸配6月18日赴台灣疾管署陳情,跪求台灣當局讓其滯陸的孩子能返台。(中央社)

小明的故事從何而來

台灣「小明的故事」是這樣發生的。台灣當局自2月6日就在防疫考量下便開始無限期「暫緩陸籍人士」赴台,這把防疫大刀也造成尚未取得台灣戶籍的「陸配子女」無法返台。台灣陸委會於2月11日在考量人道下,曾決定開放在台有居留權的陸配子女返台,讓他們能與台灣家人團聚。

不過,由於政策說明不夠清楚,加上被政治慣習養成的「恐中」情緒,在台灣民間輿論的壓力下,致使此政策在不到一天的時間,便從開放、有條件開放,轉變為撤回的下場。當時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談及為何「起心動念」要開放陸配子女返台時,便說了個令社會不解的「滯陸小明」故事,自此「小明」就成了「陸配子女」的社會代稱。

「小明何時能回家?」,是近半年來,台灣許多陸配子女家庭不論如何向台灣當局苦苦哀求,都始終得不到執政者「高抬貴手」,給出明確答覆的問題。

時隔近半年,台灣當局終於在7月15日才宣布自7月16日起,方向上會逐步放寬陸配子女返台,但目前首批獲准返台者,只限於2歲以下的陸配子女「小小明」可申請返台。至於佔大多數,年齡在2歲以上20歲以下,多在台灣就學階段的「小明」何時能返台,台灣當局依舊是「沒有時間表」。

為爭取滯陸「小明」能返台與家人團聚、繼續就學,「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在7月14日赴台灣總統府前陳情。(許陳品/多維新聞)

滯陸小明是「台灣之子」

究竟誰是「小明」?這些滯陸與台灣家人分隔兩地的「陸配子女」指的是哪些人?目前滯陸希望返台的小明,在身份上主要是:在台灣有居留權的陸配前婚生子女,或台灣人在大陸所生之子女。他們其實都是在台就學、生活多年,或將在台落地生根者,他們只是農曆春節赴陸探親時遭逢疫情,被台灣當局一紙紙出爾反爾的禁令排除下,才滯留中國大陸。簡單描述的話,這些「小明」他們只是尚未拿到台灣戶籍的「台灣之子」或「準台灣人」。

台灣前海基會董事長、民進黨「創黨元老」洪奇昌近日就不斷向台灣當局和社會呼籲到:「小明也是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的同胞!」台灣社會應該「自信地張開雙臂歡迎家人回家!」而這也是兩岸敵對關係和緩,共同防疫、重啟對話和累積善意的契機。

或許正是由於小明的樣態和涉及的身份法規相當複雜,因此台灣社會大眾對於他們的處境非常陌生——試想連台灣陸委會主委都無法把小明故事說好了,何況是一般人。再者,疫情和政治操作,加上長年聞「陸」色變的社會集體恐慌心理,種種因素下,使得小明遲遲無法返台與家人團聚、返台生活就學的問題,就在台灣當局的一句:「國籍沒選台灣,自己承擔」下,被簡化成某種「咎由自取」,質變為「認同」選擇正確與否的問題。

台灣防疫指揮官、台灣衛福部長陳時中在2月中旬宣布撤回陸配子女返台決議時曾表示,台灣邊境管制的原則是以台灣人優先入境,陸配子女沒選擇「台灣國籍」,就要自己承擔無法返台的後果。(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供圖)

然而,對於滯陸小明而言,他們真的是「有選擇」的嗎?實際上他們或他們的父母即便是希望小明能是個台灣人,但台灣的身份法規對陸籍相關人士並不友善。若要取得定居台灣的戶籍,有着重重限制,要「選擇」當個台灣人,其實一點也不簡單,路長且阻。

舉例來說,像是陸配的前婚生子女,他們若要取得台灣戶籍,大多是在16歲以下持探親證在台居留滿四年,且每年居住逾183日,才能排隊取得每年有名額限制的「社會考量專案長期居留」身份;接着在此專案長期居留滿兩年,且每年居住逾183日,才可以申請定居取得台灣戶籍。

這類型的陸配前婚生子女要拿到台灣戶籍,整個過程短則六年,長則可能需要八年至九年,甚至十年以上。另外,若是台灣人在陸所生的子女,假如超過12歲、未滿20歲,根據台灣相關法規,也得先申請長期居留,待滿兩年後才能取得台灣戶籍。

無法「融陸」的人道標準

即便從對待「外人」的角度來說,限制小明返台,更是曝露出台灣在防疫標準和邊境管制上的歧視及差別待遇。過去,台灣自3月9日全面限制非台籍人士入境時,但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仍可入境台灣;甚至沒有居留證的外籍人士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仍是可基於人道考量,申請「特別入境許可」赴台。但任何「人道考量」,都不適用在陸配子女「小明」身上。

如今,台灣內部疫情明顯早已趨緩,防疫量能應是足以應付,人數恐怕不算太多的滯陸小明。而在邊境管制上,台灣自6月下旬起也逐步鬆綁,除陸續放寬符合條件之外籍、港澳商務人士及境外生入境台灣;持居留證的外籍人士,更不必提核酸檢驗陰性證明,但這些過去在台有居留權,與家人分隔兩地的多數陸配子女,卻還是遭受「慘無人道」的對待。

「防疫需求」和「中國大陸疫情不明朗」,一直是台灣當局將小明和陸籍相關人士(例如陸生、陸籍商務人士)「隔離」於台灣境外,不斷訴諸的「官宣」理由。

然而,就在台灣當局不論疫情實況為何,都堅守無差別「排陸」防線,以各種高標準和有色眼光在看待中國大陸和陸籍人士的同時,卻始終未對其他疫情嚴重的國家或地區,採取同樣的標準,包含目前世界公認疫情最嚴重的美國。

因此,美國籍的商務人士目前只要在符合資格和遵守防疫規定下,他們被允許可赴台做生意,但2歲以上的滯陸小明,想返台還是「連門都沒有」,且回家的路仍是有着各種不確定性。

陸配字女家長組成的「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14日上午赴台北總統府前停車場陳情。(中央社)

台灣當局目前有意在方向上逐步、分批讓陸配子女返台,雖是個「突破」,也或有值得肯定之處,但假如台灣社會真心以人權、文明說理為追求,自詡或希望「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麼恐怕還是得對此裹足不前,仍阻絕大部份陸配子女,缺乏具體時程規劃的「開放」有所反省,儘快給小明與其台灣家人一個明確能團聚的時間。

就如同台灣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經常在記者會上所強調的觀念:「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不是人」。另外,「阿中部長」也曾向台灣小朋友說到:「防疫過程中我們共同對抗的是病毒,看到霸凌、排擠,你們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同理心……而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

怎麼做呢?阿中部長說:「要站在別人立場,來思考對方的情況,也試着幫他解決問題,這樣我們人跟人的關係就會更好」,「社會跟病毒對抗的過程中,如果可以建立同理心的話,會因為病毒的教訓讓社會的未來變得更好。」面對遲遲無法返台的滯陸小明們,台灣執政當局和社會大眾,是否該好好練習建立同理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