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撰文:劉言
出版:更新:

今天(23日)12點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里程碑。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11日至24日環繞火星運行,並於2021年4月23日降落一台火星車到火星表面,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目標,進行時長90天的火星探索工作。

+2

中國人與火星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而火星距離地球在5,000餘萬到4億公里左右,當地球與火星處於最大距離時,即便是光速通信也會有44分鐘的延時。結合地球、火星的公轉周期,約每隔26個月會出現一次「火星衝日」的窗口期同,屆時太陽、地球、火星位於一條直線上,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衝日期間會達到極近值,通常只有不足1億公里,而在火星發生大沖時,該距離甚至不足6,000萬公里。

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而2020年7月到8月的窗口期正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有利時機。一旦錯過2020年的窗口期,人類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就只能等到2022年。

人類移居外星球是科幻作品最為流行的橋段之一,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30多次太陽系探測,據已掌握的信息來看,整個太陽系的8大行星、5顆矮行星、165顆衛星當中,若人類想衝出地球,基本只能先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因為只有這兩個星球與地球同處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同屬於巖質行星,擁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火星表面精彩圖片,請點擊欣賞:

通過航天探索發現,太陽系內的金星生存環境對人類而言可謂惡劣,其氣壓是地球的92倍,空氣中幾乎全是二氧化碳,且佈滿了稀硫酸雲,地表温度常年保持在460攝氏度,比較而言,火星的生存條件則相對「優越」不少,幾乎是人類航天探索下一站唯一的選擇。亦因於此,火星對於人類,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探測火星還有助於人類更深層次認識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促進對地球生命乃至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有助於人類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最終命運。

從文獻記載來看,人類從1600年代已開始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觀測,使用空間探測器進行火星探測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30枚探測器到達過火星,對火星進行了考察,向地球傳回了大量數據。

但全球火星探測成功率僅約為40%,約三分之二的探測器,尤其是早期發射的探測器,幾乎都未能成功完成使命,火星亦因此有了「航天器墳場」之稱。

全球火星探測風起雲湧

放眼全球,目前僅有美國、蘇聯、歐洲航天局和印度成功將航天器送入過火星軌道。從早前公布的消息來看,世界範圍內有4個火星專案計劃正在開發和製造的最後階段,擬在2020年發射前往火星。這其中包括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的ExoMarsRosalind Franklin rover、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中國的天問一號發射任務、阿聯酋的希望號。

因疫情及其他技術因素影響,歐洲空間局與俄羅斯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已宣布將推遲到2年後發射,這也使得2020年的火星探測只有中國、美國和阿聯酋3個國家的項目。

雖然都是火星探測,但是三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並不相同。

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已於7月20日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升空,計劃僅實施環繞任務。若任務實施成功,「希望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火星氣象衛星,可用於全面探測火星大氣,研究火星氣候變化、低空天氣變化、沙塵暴預報等。

+1

在先前的火星探測任務中,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已在火星找到了對於生命至關重要的水分痕迹,2020年新的「毅力號」火星車將取代逐漸衰老的「好奇號」火星車,繼續探索火星的環境和生命迹象,計劃完成着陸、巡視兩大任務。

業界人士表示,「毅力號」火星車最大亮點是將收集30塊火星內部岩石和土壤的樣本放置在火星表面上,美國計劃在2026年與歐盟合作執行發射任務,在2031年將岩石樣本帶回地球。若進展順利,這些岩石有望成為人類從火星獲得的首批樣本,科學家通過這些樣本可以分析火星上是否存在(過)生命。

而中國的天問一號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環繞、着陸、巡視三大目標: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性綜合探測;降落在火星;將火星車開出來,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目前只有美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過火星環繞、着陸兩項任務,此前歐洲曾兩次試圖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環繞、着陸兩項任務,但兩次着陸都以失敗吿終,僅完成環繞探測。如果一切順利實現,這將是全世界首次在一次任務當中完成這三個目標,也意味着中國將創造人類火星探測史的新高度。

探索外太空是一場具有高度戰略意義的競爭,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出爐了太空戰略規劃,各國也在競相開展火星探測活動,但顯然,各國在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將探測器發射到火星。科學家表示,未來20年左右,可能看到人類首次登陸火星;未來100年,人類可能會在火星上建設一個中等規模的火星城市;未來1000年,人類有可能會把火星改造成適宜人居住的星球。

對中國來說,其面向太空的志向已很明顯。作為太空競賽的後來者,中國出發時間晚了數十年,但現在,中國於1970年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已是全球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

若一切順利,天問一號將在中共建黨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目標,對中共來說,這無疑將會是一份很體面的「生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