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內三記重拳 反壟斷新規並非針對馬雲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2020年10月24日中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一通劍指中國金融監管的犀利演講之後,先是《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11月2日出爐,繼而臨近上市的螞蟻集團11月3日被叫停,11月10日「雙11」前一天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反壟斷新規)。馬雲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裏已經遭受三記「重拳」。

前兩記「重拳」的各方輿論已經稍稍降温,第三記「重拳」襲來又攪起一番波瀾。馬雲、阿里巴巴、螞蟻集團、天貓購物網站等相關方勢將遭受新一輪衝擊。不過,除了暫停螞蟻集團上市的第一記「重拳」,後兩記「重拳」並非只是針對個別人或個別企業,而是佈政於特定的行業,針對特定的問題。只是馬雲相關方恰好皆受波及。

按照反壟斷新規所稱,其出台目的在於「預防和制止互聯網平台經濟領域壟斷行為,降低行政執法和經營者合規成本,加強和改進平台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馬雲在2020年10月24日犀利發言的風波仍在激盪。(VCG)

當天,中國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澳門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的發言明顯與此有關。他表示,「當前科技創新在催生巨大動能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和全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人工智能顛覆傳統產業」,「引發結構性失業」,「互聯網科技巨頭掌控大量數據和市場份額,形成壟斷抑制公平競爭」。

為之助陣的一些媒體進一步舉例如「平台二選一」、「大數據殺熟」、滴滴漲價、美團提高小商家抽傭等行為,也有媒體翻炒中國360公司創始人周鴻禕早前一段講話稱「互聯網巨頭壟斷對創新傷害巨大。對付小公司先抄,就做一模一樣的產品投入資源,通過交叉補貼,摁死小公司。不行就挖人,很多公司不聲不響就死掉了,影響年輕人創業。」

另有數據顯示,騰訊與阿里巴巴通過近年5,000億元(1元人民幣約合0.1508美元)至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併購,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深圳3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萬億元。中國前30大App,7成隸屬兩者旗下。

因此,如果說阿里巴巴有壟斷嫌疑,其他一些存在類似行為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壟斷嫌疑。而新近發佈的反壟斷新規也就不會只是針對阿里巴巴,而是針對所有相關平台經濟領域的壟斷行為。

當然,反壟斷新規的面世與前兩記「重拳」的時間相隔不遠,顯得有些巧合。與但其說是源起於馬雲的不太友好的發言,不如說是起因於互聯網巨頭的金融化與壟斷化已經對經濟秩序的安全與活力構成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相關部門「驚醒」之後,急急忙忙「亡羊補牢」。

中國此次發佈的反壟斷新規,其實已經落在了很多發達國家後面。在此之前,美國和歐盟都已採取措施,限制包括亞馬遜、谷歌、臉書和蘋果等互聯網大公司的壟斷地位。可見,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制經濟行為的管理政策,而與政治制度的差異無關。

獨木不成林。儘管反壟斷可能會使一些互聯網巨頭的行為受到限制,增長勢頭可能受挫,但對其所在的行業而言卻是利好信息,其實最終也會有益於這些互聯網巨頭的長遠發展。

不可否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互聯網平台的出現,給中國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和實惠,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中間成本,因此也促進了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也不可過多幹擾市場運作,管住自己「看得見的手」,避免出現「一管就死」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