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拜登政府對台灣的承諾:其實仍是老路子?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在抗議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後的十多天,拜登(Joe Biden)上任了,華盛頓戒備嚴密,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是早一步離開白宮,沒有依照傳統在白宮相迎——這點大家也不意外,畢竟他能真的離開白宮已經讓許多人滿意。

而這兩日拜登團隊的表態也讓人注意,特別是對兩岸的表態。

圖為2021年1月19日,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告別親友,期間一度落淚。(Getty Images)

首先,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針對美國國防部長提名人奧斯汀(Lloyd Austin)進行聽證會。有參議員直問奧斯汀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下如何協防台灣,奧斯丁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如磐石,多年來也獲得跨黨派支持。美國一直堅守承諾。」

他並且表示,「拜登曾多次表示,本着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長期承諾」、「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再者,拜登提名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席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任命聽證會之時,表示將檢視《台灣保證法》的要求,看如何對台接觸,美國也願意看到台灣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包括在國際組織中。

《台灣保證法》在2020年年底就由特朗普簽署通過,內容包括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檢視《台灣旅行法》的執行情形等(《台灣旅行法》2018年通過,旨在提升美台官員交流層級)。但若將這些看作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的作風,言猶過早。

在拜登的就職典禮前,美國國民警衛隊正在加強國會大廈周圍的安全。(AP)

日前台灣媒體訪問拜登幕僚艾利森(Graham Allison),艾利森表示「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並沒有獨立的台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而拜登政府未來將追求的是美中台三方的和平。

這訪談是在拜登就職的鄰近之日所做,艾利森是以拜登核心幕僚身分,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拜登政府的態度。而且別忘了,就在之前,原先要出訪台灣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突然取消行程——這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內部已經一堆問題待治理的拜登政府,不會希望一上任又面對不穩定的外部因素。

更引人聯想的是,在1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表示,「鑑於美方錯誤行徑,中方已決定對在台灣問題上表現惡劣的美方負責官員實施制裁。」目前制裁名單沒出來,但中國此舉亦是在兩岸問題上「通知」拜登政府。

當前不論是美國侯選國防部長奧斯汀的表態,還是候選國務卿布林肯的,透露着一定的對中強硬。奧斯汀說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布林肯也表示美國將戰勝崛起中國、重修盟友關係。拜登本人對中國,自然也很難重回過去態度。

圖為2021年1月16日,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於特拉華州威爾明頓一間教堂出席彌撒後離開。(Getty Images)

但這些候選官員對台的表態,其實仍是老路子。

客觀條件上,中國已發生變化,美國也會調整戰略。然而這不代表拜登會如特朗普那樣,在兩岸上恣意走鋼索。

維持軍售、表態台灣應參與國際組織、甚至持續就香港新疆問題上制裁中國官員,都是可能的。但確實,拜登不會忘記最基本的「一中」,不會無視中共眼中最基本的底線。外交官拜登非常明白,中美台和平穩定,對三方才是最大好處。

至少對於中美台三方而言,未來兩岸出現意外的機率,還是降低了一些。中國要持續經濟雙循環、美國有疫情問題待理,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不出意外,大家都可以先喘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