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視劇《山海情》火爆背後:中國扶貧大計的挑戰和變局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最近在中國大陸火爆的主旋律電視劇《山海情》,講述了「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貧困地區的農村,通過「吊莊移民」易地搬遷的「開發式扶貧」最終實現脱貧的故事。作為慶祝中共建黨100周年的主旋律扶貧劇,該劇因引人入勝的敘事和精良的製作被中國網友譽為「年度神劇」「扶貧劇之光」。

西海固是寧夏南部山區代稱,由9個貧困縣組成。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吊莊移民,是寧夏把西海固特困區的農民按照村莊集體搬遷到生存和發展環境相對更好區域的政府開發性移民扶貧方式。

電視劇《山海情》宣傳海報。(微博@CCTV電視劇)

1997年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到寧夏調研東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提議將寧夏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民眾「吊莊」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並命名為:閩寧村。

閩寧村即福建的簡稱「閩」與寧夏的簡稱「寧」的合體,此後閩寧村發展成為現在的閩寧鎮。

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

雖然《山海情》講述的扶貧故事,有中共現任領導人習近平的推動,閩寧鎮也是因此而廣受關注。但令人欣慰的是,該劇沒有大篇幅空洞的扶貧政策宣講和單薄的歌功頌德。

《山海情》海報。

正如有網民所說:「這電視劇最讓我喜歡的是,它沒有一味地歌頌偉大和成就,它把所有問題、艱苦、貧窮、愚昧、荒涼都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也吿訴你難,也吿訴你路遠,也吿訴你有人一直不放棄,所有問題都是慢慢解決的,沒有金手指,沒有天降福星,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的。」

電視劇鏡頭中湧泉村家徒四壁的土坯房,貧困的村民兄弟三人同穿一條褲子,被吃得只剩一隻的「扶貧雞」,為了一頭驢、一口水窖和幾隻雞就把女兒「賣」了的橋段……都來自真實故事,電視劇裏所講述的西海固地區貧困現實,讓很多人感同身受。因為,這就是真實的中國貧困地區的縮影。該劇高還原度地展示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真實的貧窮狀況以及脱貧的艱難,而這中國諸多貧困地區共同之處。

主旋律文藝作品也可以很好看,這是很多看過《山海情》這部電視劇的人的共同感受。憑藉「真」和「土」,該劇將中國貧困地區脱貧的故事,真實地呈現給了觀眾。

走進真實的閩寧鎮(點擊查看大圖):

+50

數據顯示,20多年裏,劇中講述的閩寧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躍升到2019年的13,970元,增長近了28倍。2020年11月16日,寧夏西海固地區全部實現「脱貧摘帽」,歷史性吿別絕對貧困。而這是中國扶貧這個宏大國家敘事的一個切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施政目標和對人民的承諾,將扶貧開發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努力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脱貧。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前文提到的「對口幫扶」就是中國一項重要的扶貧開發政策。

1996年10月,中共發佈《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温飽問題的決定》中確定了對口幫扶政策,即組織中國東部沿海發達省、直轄市對口幫扶西部貧困省、自治區。具體安排:北京幫內蒙古,天津幫甘肅,上海幫雲南,廣東幫廣西,江蘇幫陝西,浙江幫四川,山東幫新疆,遼寧幫青海,福建幫寧夏,深圳、青島、大連、寧波幫貴州,後來對口幫扶的範圍不斷擴大。《山海情》講述的只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閩寧鎮地理位置:

面臨新挑戰的中國扶貧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是2015年中共啟動「脱貧攻堅」行動後定下的終極目標,這個行動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舉。這一目標,在2020年年末如期完成。中國官方媒體報道: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之一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着中國政府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脱貧摘帽」,中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新階段。

讓所有現行扶貧標準下的「絕對貧窮」人口脱貧,即每年人均純收入人民幣2,300元,並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平:不愁穿、不愁吃;獲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的保障。實事求是的說,雖然現行標準只是解決基本生活保障,但對於擁有14億人口、東西部發展極端不平衡的中國來說,也並非易事。讓14億人全面解決温飽,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當然,消除絕對貧窮後,中國面對的是更復雜更長遠的「相對貧窮」問題。中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說:「到2020年現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也只是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貧任務,並不意味着我們解決了貧困問題。」

因《山海情》的火爆的閩寧鎮,20多年裏陸續接納了來自寧夏「西海固」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萬多名移民。圖為閩寧鎮新鎮區全貌。(多維新聞)

中國當前的現實表明,在絕對貧困消除後,相對貧困仍然廣泛存在,返貧致貧的因素仍然存在。這是中國扶貧面臨的新挑戰。

「相對貧窮」指能維持生存,但相比社會其他階層仍處於較低的生活水平。2020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兩會答記者問時自揭「家底」:「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他的表述猶如投出一顆「炸彈」,一度在中國社會所引起震盪,在各個層面發酵。

中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早就坐穩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人均收入僅為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約1/4,若以每人每日5.5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貧困標準,中國仍有約3.73億人生活在此貧困線下。

相對貧困仍然廣泛存在,返貧致貧的因素仍然存在,這是中國扶貧面臨的新挑戰。(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回望中國40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歷程,雖然執政者異常重視農村工作,但城鄉發展差異、城鄉貧富差距,卻不斷加大。資料顯示,最早實施「農村改革」的中國鄉村,幾十年來居民的收入水平,平均只有城市居民1/2甚至1/3都不到,更不用說更為廣闊的中國貧困地區的農村。

在全面脱貧這一問題上,中共一直強調在現有貧困線標準下實現。但問題在於,這一標準線其實是最低的生存線。在實現現有標準下的全面脱貧之後,相關的衡量標準自然也應該會發生變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家庭可支配相等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定為相對貧窮線,世界銀行的相對貧困標準定為收入少於平均收入的1/3,目前中國仍未就相對貧困劃定標準。

顯然,從解決温飽步入小康,到實現共同富裕,這條路還很漫長。好在,中國的領導層是清醒的。「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0年12月3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聽取脱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時,習近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