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減貧白皮書 既陳述長足進步也頗多溢美之詞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在推動的8年精準脱貧計劃完成後,中國官方於4月6日公佈了一份長達3萬字的白皮書《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在這份官方文件中,官方將1949年後的中國脱貧計劃視為人類減貧史上最偉大的事業,肯定從1949年以來中共歷代領導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對於其中挫折不着一字。

這份白皮書將中國減貧事業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9年中共建政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基本可以説毛澤東的執政時代。

它説,毛澤東時期,讓「佔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滿足」。在這一階段,中共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奠定了解決貧困的最基本制度保證;同時,大辦農村教育和合作醫療,探索建立以集體經濟為基礎、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羣體救濟為主體的農村初級社會保障體系。

圖為2015年廣西南丹縣裏湖瑤族鄉懷裏村化橋屯的一對母女。在過去的8年,中國推動精準脱貧並宣佈完全消除了絕對貧困。(新華社)

第二個階段包括了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中國貧困人口大幅下降。按照當時的扶貧標準,2010年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降為2.8%;2011年,中國將扶貧標準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貧標準下,中國貧困人口為1.22億。

白皮書評價鄧小平時期在「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的論斷下,開始從國家層面進行大規模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計劃。當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迅速擺脱徘徊不前局面;發展鄉鎮企業;成立扶貧機構,確立標準和縣區啓動農村建設。

江澤民更將減貧計劃從解決全面脱貧轉向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並有組織地提出一份有明確期限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宣佈到2000年8年內解決農村8,000萬人口温飽,同時扶貧方式從救濟脱貧到開放式扶貧轉向。此時期,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3,20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3.5%。

而在胡錦濤時期,其主要貢獻有兩點:調整重點、瞄準方向和轉變方式,重點確定為中西部地區,瞄準方向為592個貧困縣中的15萬個貧困村,方式上則更積極推動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和生態移民;根本性地改變農民負擔重的問題,全面取消農業稅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實上,根據統計,按照原有標準,此時期中國減貧500多萬人。

白皮書的評價頗多溢美之詞,且對中共建政初期毛澤東時期所走的「彎路」比如「三年困難時期」缺少公開的批評與檢討,難以被人們所完全接受。不過,整體而言,中共歷代領導人尤其是從鄧小平開始接踵立志改造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貧困現實,並且在今天取得令人目眩的成績,卻是事實。

最後,白皮書將習近平接棒「精準脱貧」完成最後使命視為第三個階段,「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並且認為中國的經驗足以成為外界的鏡鑑。應該説,這大抵是符合事實的。當然,問題的關鍵是,中共如何保持現下的局勢,而不令貧困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