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給人們的一堂公開課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雖然勵志文章時常告訴我們,「要感謝你的對手和敵人,直面自己的缺點和短處」,但真正能做到的其實很少。回看任正非在孟晚舟被扣押的這千餘日期間之表現,卻真的做到了這一點。

同時作為孟晚舟父親和華為一把手的任正非,在孟晚舟被扣押前的數十年間,鮮有公開活動和露面,並不被外界所熟知,但在孟晚舟被扣押的三年時間裏,他的所言所為,着實令人歎服,無疑可被視作一堂公開課。

首先是感謝自己的對手和敵人。在任正非看來,孟晚舟被扣押以及美國對華為進行技術圍堵,從表面上看是壞事,但放在長遠來看,卻是在讓孟晚舟和華為更強大。

於孟晚舟,任正非在孟晚舟被扣押後接受媒體採訪時,反覆談到,這次磨難對女兒來說是人生難得的機會。比如在2019年3月接受BBC採訪時,任正非坦言,「這麼大一件事,我相信對她未來成長一定是插上了翅膀,要感謝美國政府給孟晚舟插了一個堅強的翅膀,她將來會飛翔得更好,我相信」。同年11月接受CNN採訪時他也表示,「這些磨難會對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大影響,會讓她更加成熟」。

2019年12月2日,孟晚舟發布公開信。信中說,這一年,經歷了恐懼和痛苦,失望和無奈,煎熬和掙扎。這一年,學會了堅強承受,從容面對,不畏未知。任正非在被媒體追問對女兒這封信的反饋時,坦言女兒此舉不合適,「全國人民都忙着要幹活,要創造財富,爭取改善自己的收入,不能消耗太多精力來跟她一起感受。正常的歷史長河中,磨難都會出英雄。孟晚舟經歷的磨難也會對她的意志產生很大提升,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財富」。雖然這樣說在旁人看來有些不近人情,但從中也不難看出任正非的格局和胸懷。

全國人民都忙着要幹活,要創造財富,爭取改善自己的收入,不能消耗太多精力來跟她一起感受。正常的歷史長河中,磨難都會出英雄。孟晚舟經歷的磨難也會對她的意志產生很大提升,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財富。
任正非,2019年12月

於華為,任正非2020年4月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直言要感謝特朗普,因為特朗普讓世界都知道了華為,也讓華為內部有了切實的危機感。「因為他(特朗普)在全世界有那麼高的威望,他那麼重視華為,本來很多人不知道華為,或者將信將疑,特別是中國也有一部分人不相信華為,覺得華為是不是在忽悠。特朗普舉棒一打,別人就覺得華為原來還這麼厲害,還不趕快買華為的設備,還等到什麼時候?應該是特朗普先生幫了我們大忙,這一點我們要感謝他」。

「我們公司本來也是散趴趴的公司,因為幾十萬人很難凝聚得起來。戰略部起草了公司的願景和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希望統一員工的意志,這些口號其實華為員工也不一定都相信,也不一定都足夠努力。但是特朗普一打我們,所有員工都知道死亡快來了,如果不努力我們一定會死掉的,嚇得每個人都很努力。基層太努力了,導致這個『車子』跑得太快了,我總是覺得要踩剎車,不能允許他們跑太快,否則會把這個公司拉斷的。這樣基層有很大的幹勁,我們高層有很大的冷靜,這就是我們勝利的基礎」。

9月19日,韓正在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調研,任正非陪同。(央視截圖)

其次是實事求是、冷靜坦蕩承認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同樣是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當被問及「在美國的所有技術企業家中,誰對您的啟發最大」時,任正非回答道,「整個美國的科技界都是讓人感到振奮的,硅谷(矽谷)不滅的燈光,這種奮鬥精神都給我們注入了巨大力量。不僅是喬布斯、比爾蓋茨、郭士納,也不僅是Google、Facebook、亞馬遜……很多中小企業的創新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給了我們很大鼓舞,美國的創新土壤還是非常肥沃的。美國在未來人類訊息社會中還會擔負最重的責任,因為訊息社會的發展速度很快,美國有這麼強的能力,特別那麼多名牌大學,而且大學的教育質量也非常高,這些都是美國振興的重要基礎」。

對於美國的教育,任正非還進一步補充,「美國這個國家是高度注重教育的。一個生病的年輕人用幾十英鎊創辦了哈佛大學;美國的鐵路大王創辦了斯坦福大學(史丹佛大學),因為斯坦福大學的開放、開明,才造就了硅谷。我認為,美國這種科技創新精神,這種踏踏實實努力奮鬥的精神,都是我們長期要認真學習的。越是重點大學,越不能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社會才能振興。總的來說,美國現在的教育是領先中國的,否則為什麼會有幾百萬中國青年到西方去留學呢?」

而在接受CNN採訪時,任正非也表達了對中國當前現實國情和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總體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現在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脱貧,按聯合國的脱貧線標準是每天1.9美元的生活費用,而中國貧困線標準是1.2美元,如果按聯合國標準,我們貧困人口的數量比現在國家公布的幾千萬人還要多。明年我們國家努力要使這幾千萬窮困的人口能擺脱貧困,如果我們要對美國讓出更大貿易條件,那就是拿窮人的錢去換取孟晚舟的自由,我們不會考慮這樣做的。可能你們沒有到過中國的西部,西部有些人還是很貧困的,我可以找一些現在貧困孩子的圖片給你們看。如果拿貧困人口的錢去交換我們的自由,我們從良心上過不去」。

過去幾年,隨着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國內輿論場出現了一種奇觀:凡是說美國好的,很容易被扣上「崇美」、「畏美」、「恐美」的帽子。美國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次疫情就考驗了一切,也檢驗了一切。但任何時候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實事求是承認彼此的所長所短,才是真的自信和王道,也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誤判。

「華為生存下來的唯一措施是向一切先進的老師學習,狹隘的民族感情和民粹主義會導致我們落後。華為對此持完全開放的態度,20多萬員工沒有一句反美的口號」。這是任正非2020年4月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的肺腑之言。

原本鴻蒙被設計為面向物聯網,並未設想用於手機。任正非曾表示,鴻蒙原本是為了電信網絡而設計的,並不是像大家想象那樣用在手機中,做這個系統的時候並不是想替代Google的。(Getty)

其三是始終保持開放姿態和憂患意識。2019年3月在接受加拿大CTV電視網採訪談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時,任正非這樣說,「我堅決支持Google、Facebook、亞馬遜……所有都進入中國,我的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而且你看我從來都是幫蘋果說話,儘管我們跟蘋果有競爭,但是每次有機會,我們公司就幫蘋果說話,幫這些西方公司說話。我們從來主張開放狀態,在開放的競爭過程中,我們才會變得強大。如果說要保護起來,是不會強大的。我們在國際市場上與西方公司競爭,我們今天才變強大了,所以美國政府就高看了我們,其實我們真實並沒有它們想象的那麼強大……我們和世界之間是為了創造人類未來的幸福,應該都要合作共贏,沒有一家公司能獨立承擔起訊息社會的責任。所以,我們完全支持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從來都沒有攻擊過競爭對手」。

「有人問我,三年以後華為會是什麼樣子?我回答說『可能就破產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努力與時間賽跑,趕上人類社會的變化。我們感到恐懼的,不是美國對我們的打壓,而是恐懼我們跟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目前我們有一點領先,也可能對我們是有害的,我們的員工可能因為這點領先沾沾自喜,而忽略了自己繼續努力,也許我們就會被人類社會拋棄了。大家要想到,140年前世界的中心是匹茲堡,鋼鐵;70年前世界的中心是底特律,汽車;現在世界中心在哪?不知道,正在漂移,哪個國家有更好的機制、更開放的政策,哪個國家就會崛起成為最大的國家,不在乎人口多少。因為以後的生產方式不需要人或者需要很少很少的人,我們已經逐步實現了一點點人工智能的生產方式」。

必須承認的是,在美國的技術圍堵下,華為目前面臨非常大的困難,這是事實。美國在晶片領域對華為的重重封鎖,對華為的手機業務,甚至是5G業務,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國內對於華為的支持和熱愛,可以理解,但動輒高喊「厲害了、我的華為」,反過來也製造了很多虛假訊息,也是不切實際的妄自尊大和精神勝利法。

2020年4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任正非亦毫不迴避提到華為正在遭遇的難題。「我們做這件事情是被迫的,因為沒有安全感,如果還用別人的東西,下次再被別人斷供怎麼辦?是斷供把我們逼上梁山的,我們必須努力去把耽誤的功課補好,否則無法再立足在這片土地上」。

「華為未來幾年的發展只會比2019年、2020年更好,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哪個地方痛,要在哪個地方醫治,相信未來幾年會變得更加健康。華為經歷了這些教訓以後會總結,像爬坡一樣在緩慢爬。公司在爬坡的時候,由於生理原因,我在下坡了,陪不了他們爬高山了。求一個平均數,最後這個世界就是平的」。

因中美關係之變,任正非和華為被推上風口浪尖。(VCG)

最後是在接班人和華為未來方向的問題上毫不含糊,堅持「技術為王」。孟晚舟被扣押後,媒體頻繁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任正非之後華為由誰接班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任正非從始至終毫不含糊,直言孟晚舟即便獲釋,也不會受到特別重用,而且永生永世不會成為接班人。

2019年3月接受BBC採訪談到接班人問題時,任正非表示孟晚舟永生永世不可能做接班人,理由是她沒有技術背景。同年年11月接受CNN採訪時,任正非再次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她(孟晚舟)回到華為公司以後,也不會受到特別重用,因為她只是首席財務官,只做財務工作。我們公司的領導人必須要具有技術背景,沒有技術背景就沒有戰略洞察力,沒有戰略洞察能力的人領導公司,會使公司逐漸喪失清晰的方向,從而逐漸喪失競爭力。因此,她回來也僅僅是做原來的工作」。

以上四點,大概是華為得以成長為中國標杆企業的關鍵,也是任正非這堂公開課的總綱,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其實都可以從中學習到不少。這一次,我們在孟晚舟問題上打了一場勝利的外交仗,但這並不是結束,反而是新的起點和開始。立足當下,中國高科技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關係也並不會因孟晚舟事件而得以實質性改變,放眼未來,尤其需要具備任正非在面對孟晚舟事件時的格局與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