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人才配置和社會內卷|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內地,國家公務員考試被稱為「國考」。多年來,國家公務員考試一年比一年火爆,這已不是新聞。自2009年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此後連續十餘年,報考人數持續走高,今年更創下新高。根據國家公務員局公佈的數據,2022年度國考共有16,745個職位招錄31,242人,相較於上年增加5,516人,擴招21.4%,招錄人數近年來首次突破3萬。

今年的國考報名過審人數首次突破200萬,達到212.3萬人,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8:1,意味着平均68人競爭一個崗位。其中,最熱崗位意外地由西藏阿里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摘得,有20,602名考生報名,僅招錄1人。國考只是公務員招聘的一部分,地方公務員的招錄規模更大。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全國各省市公務員考試招錄總人數超過15.25萬。

國考以及「省考」的火爆,顯示出當今高校畢業生和社會的就業傾向。從個人擇業來看,報考公務員是一種正常的就業選擇,無可厚非,對個人來說完全屬於理性的選擇。從政府機構來看,招聘優秀的新鮮人才是完全應該的,在政府權力和責任都很大的中國,優秀人才加入公務員隊伍,有助於提升國家和地方的公共治理水準,使政府能夠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大眾。中國這麼大,各級政府每年招收十幾萬公務員,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不過,從全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來看,如果大量高校畢業生都湧向公務員隊伍,而且一年比一年更加踴躍,這種現象就值得分析和思考了。

據公開信息,2022年全國各級各類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076萬人,比2021年淨增167萬人。今年參加2022年國考的過審考生有212.3萬人,相當於明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的19.7%,這是一個不小的參考比例。在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看來,如果有高達20%的高等院校畢業生都想進入公務員隊伍,這種求職意願背後反映的問題是值得反思的。

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要超過社會上大多數其他人群。作為一個知識密集群體,從資源配置效率看,高校畢業生應該向社會上最富有創造性、效率較高的領域去配置人力資源,諸如科學研究、企業、教育及其他高端服務等領域。雖然個人擇業是個體自由,更沒有對錯之分,但作為群體的人力資源配置則存在效率高下之別。從全社會整體人力資源的配置來看,在國家範圍內,如果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源培養體系,不能向這個國家富有創新、創造財富的領域提供持續的高水平人力資源供給,那麼這個國家的人力資源配置就可能存在系統性的問題。

公務員隊伍當然需要高水平的人力資源補充,但如果全社會對此都趨之若鶩,其中反映的問題就值得關注。為什麼如此大比例的高校畢業生熱衷於國考?在我們看來,這既與公務員職業的特點有關,與當今社會對職業選擇的價值判斷有關,也與當前國內市場經濟不景氣有關。有人力資源顧問專家稱:「國考一直是熱門就業途徑,與畢業生逐年增加、職業認同度高、工作的穩定和收入的可持續性強相關,也與當前經濟不景氣和未來經濟不確定有很大關係,扎堆報考是必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當前經濟不景氣,眾多企業的發展狀況不佳,創業環境也與過去大相逕庭,市場對於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在下降。當「求穩」心態成為社會上的主流心態時,千軍萬馬湧向公務員體系的現象就會越來越普遍。在我們看來,這是另一種社會「內卷」現象。不是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不能當小學老師,但如果北大、清華的畢業生為了兩居室+寒暑假+30萬年薪全都爭着去當小學老師,那問題就大了。從求職上的普遍內卷,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一代代人的變化,還顯示出國內經濟環境和市場活力的退化。

回想改革開放的較早階段,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及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國大地上曾經出現過幾次公務員下海潮。當時,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機會,人們希望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和回報來改變命運的渴望,希望擺脫體制束縛、投身市場競爭的勇氣,都成為驅動公務員下海的重要動力。在這幾波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改革開放和創新突破的社會氛圍中,由於一批批不甘於「內卷」、「躺平」的微觀個體的不懈努力,不僅成就了一批中國的企業家,也有力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

最終分析結論: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可以看到,一個國家持續發展和進步的宏大歷史,正是由微觀個體的奮鬥歷史而構成。如何通過有效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安排,保持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持一代代年輕人投身市場的熱情和銳氣,也是政府和公共政策機構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本文轉載自安邦智庫11月30日「每日經濟」分析專欄
原標題:「國考」、資源配置和社會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