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擴大內需綱要.六 |帶上「安全帽」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前,《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低調出爐。緊接着中央經濟工作召開,《「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馬不停蹄的公布。回到《綱要》本身,圍繞11個方面出台38條舉措,以2萬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方案。但這份《綱要》顯然沒有激起輿論的普遍關注。

「擴大內需」的提法並不新鮮,從《十四五規劃》,到中共二十大報告,再到此番《綱要》都提到「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加之,這份《綱要》沒有「眼前一亮」的預期和一眼就能看到、看得到的數據,所以並不會「刺激」到市場和輿論。原本,中共文件就難倒,一份沒有數據的經濟戰略文件,市場就跟難讀懂。

如何讀懂這2萬多字的《綱要》,這將是一張怎樣的藍圖,會對中國經濟2022-2035年的10餘年起到怎樣的作用。《香港01》將分為9篇,從不同角度一一拆解。

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一 | 不同於4萬億 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

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二 | 國家戰略重心正在發生轉變

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三 | 房子車子養老 內需還有哪些抓手

中央擴大內需綱要.四 |如何扭轉信心 以消費投資為箭

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五 |「共同富裕」的題中意不明 增收入可更大聲

安,於民而言,乃人之根本,安居樂業、幸福安康......

安,於國而言,亦是如此,安邦固本、長治久安......

早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國家安全上升到「頭等大事」的戰略高度。國家對「安全」的重視不言而喻。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習近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國家安全上升到「頭等大事」的戰略高度。圖為2022年12月16日,習近平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安全發展的意義在哪裏?從國際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加快提高,對主要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帶來深刻影響,等等。從國內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雖然國家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各種利益矛盾錯綜複雜⋯⋯因此,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提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既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防範「灰犀牛」事件,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進一步看,在全球地緣風險加劇的時代背景下,供給端的擾動頻發,這對於擴內需造成了不小挑戰,因此未來安全作為發展的底線,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此次《綱要》裏特別強調了三個方面:「保障糧食安全」、「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此外,還專門提出應急管理: 強化重特大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等。

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實現增產豐收。(新華社)

在糧食、能源領域,中國具有豐富的資源儲量,因此核心在於資源保護和資源開發。包括:「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油氣勘探開採領域」、「積極開展現有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在全球原油供給脆弱性加劇的背景下,積極挖掘內部潛力;

強調糧食安全,已經是老生常談。很多人說,糧食生產年年報喜訊,「安全」隱患究竟在哪裏?這就不能靜態的看這個問題,當前糧食安全保障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

一是糧食產業內循環不暢。從生產端來看,由於不少耕地被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加之二、三產業對土地的佔用,導致土地資源供給受限,進而使得糧食種植面積的提升空間有限;同時,中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加重,農村人口比例失衡,留守人口無法快速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無法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從需求端來看,「碳達峰、碳中和」理念已深入人心,追求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綠色低碳屬性逐漸成為新的消費風尚,但當前綠色低碳農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從流通端來看,倉儲物流設施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有待提升,不利於緩解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糧食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損失和浪費,完善「產購儲加銷」協同機制勢在必行。

二是糧食產業外循環受阻。從國際貿易方面來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部分糧食貿易出口國優先考慮本國利益,主動採取措施限制糧食貿易,導致國際糧食供給總量減少,市場價格上昇明顯。糧食價格指數處於高位。從技術方面來看,中國糧食產業的「晶片」——種子發展也面臨短板。不少發達國家已在種業領域註冊申請了大量專利,構建了技術壁壘。從交流方面來看,過去幾年中,發達國家採取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糧食領域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合作造成了嚴重損害。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草碾鄉華山村附近的荒山上,工人在150兆瓦光伏發電站建設工地施工。(新華社)

同樣的,全球能源體系全面升級、國際政治秩序深度調整,能源安全也面臨綠色革命加速、新舊能源接力步調不一及國際環境惡化多變等多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巴黎協定以來,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明確提出了「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等目標。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温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面臨國際國內雙重壓力,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 「雙碳」目標要求中國能源體系在今後40年內實現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變革和深度化脱碳,打破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既有能源消費模式,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消費體系,這必將催生更多不確定性風險。

能源系統的深度轉型,意味着煤炭等高碳能源的大規模退出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幅提升,且在「雙碳」目標下,這一退出和提升速度都將較之以前有所提高。該過程對新舊能源的接力步調提出了極高要求,追求穩與變之間的再平衡,步調不一或出現間斷都可能導致中國能源系統出現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需失衡問題,也會催生出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重大風險,使能源安全面臨新挑戰。

而更加部門忽視的是,百年變局和疫情交織疊加,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事件日趨激烈,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大。惡化多變的國際外部衝擊加劇了國內轉型環境的不確定性,能源轉型面臨複雜前景。中國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進口渠道單一,供應鏈不穩定對國內能源轉型會造成嚴重影響,能源安全問題凸顯。

俄烏衝突導致的石油、天然氣等大宗能源商品價格上漲,加劇了全球能源市場震盪和全球通貨膨脹風險,對國內外能源供應和貿易格局產生顯着影響,保安全在短期內超過了促轉型的要求;中美關係惡化導致的關鍵技術國際合作受限,能源開發關鍵卡脖子技術問題凸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能源轉型進程受阻;民族主義和逆全球化帶來嚴重的生產和貿易風險,外部環境友好性正在逐步降低,也嚴重影響了能源貿易的安全性。

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靠泊在中國石化天津LNG接收站「1號泊位」進行卸船作業。(新華社)

至於產業鏈供應鏈的保障,自從中美貿易戰升級到科技戰,這方面已經警鐘長鳴。這次《綱要》重點推進製造業補鏈強鏈,向內補鏈,向外穩鏈,對外合作依然是主旋律。包括:「鞏固拓展與周邊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強化關鍵儀器設備、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和工業控制系統、重要零部件的穩定供應」。

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等複雜多變的形勢,必須充分認識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地佈局、配套和國際協同綜合考量、多措並舉,切實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此,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有針對性地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強化共性技術供給,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只有落實好這一系列舉措,才能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這些在這幾年來都反復強調,就不再更多複述。

事實上,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檢驗標準就是安全保障。國內糧食、能源等各項要素仍嚴重依賴於進口,安全保障即成了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是否有效的檢驗標準。本次《綱要》就是明確在有威脅的地方都要帶上「安全帽」,在特別的短板處要著實:糧食安全著重強調重要農產品保障,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以及健全現代種業體系;能源安全著重強調增強國內生產供應能力,加強以風電、光伏為主的能源基建,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供應鏈產業鏈安全著重強調製造業補鏈強鏈,尤其是關鍵原材料、技術、產品,以及保障民生的基礎產業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