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第二中學首創水下考古學習 邀國際海洋考古權威授課

撰文:金敏琍
出版:更新:

在日本動漫《海賊王》的啟發下,仁濟醫院第二中學統籌全方位學習老師黃雋韜,對香港的海底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歷史資料中,他了解到香港自古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無數瑰寶如景泰藍和銀元因海上事故而沉沒。為此,學校在2023年展開了本港學界首個水下考古活動,讓學生學習操控價值約10萬元的專業級水底機械人,結合歷史、地理、物理、化學、電腦、旅遊及款待、經濟等學科,進行文化遺產研究及製作VR考察片段。

課程邀請到關島大學國際海洋考古權威專家以視像方式向學生授課;參與學生表示,這次經歷開拓了世界視野,亦令他們對海底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興趣。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在2023年展開了本港學界首個水下考察活動。(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

「唔識利用,水底機械人只係一個好貴玩具,我哋透過加入不同學習元素,將佢變成教具。」黃老師表示,水底機械人是一種八軸協作的設備,能夠360度轉向,通常由專業水底測量公司或政府機構用於船體測量、水底探勘或救援工作,並引述生產商稱,這是首次有學校購買水底機械人。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花費約10萬元,購入包括水底機械人主體機、線材、電池及其他配件,開設首個水下考古學習活動。(歐嘉樂攝)

整個水底機械人考古學習活動自2023年1月開始,分階段進行。任何中一至中六的有興趣學生均可報名,經過教師面試後,每年約有三十名學生參與。

橋咀洲考察 拯救白化珊瑚

學生掌握水底機械人的基礎原理及初步操作技巧後,首個實地考察活動在西貢的橋咀洲進行。

黃老師表示,學生在船上透過操控水底機械人,發現海底有大量白化珊瑚斷肢,於是取走少量並放在學校的水缸中以恢復生機,希望能讓保育珊瑚日後放回海底,而學校同時參與了中文大學的「育養珊瑚校園計劃」,正好讓學生學以致用。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學生,透過水底機械人在西貢橋咀洲發現海底有大量白化珊瑚。(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圖片)

國際海洋考古權威親授水下考古概念

由於水下考古課程是本港中學首創,黃老師坦言教師團隊都是邊學邊做。為此,黃老師邀請了香港水下文化遺產小組領軍人物、關島大學人類學副教授Bill Jeffery協助設計課程。Bill Jeffery他是國際海洋考古權威,專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海底戰艦殘骸,他認為這是一個契機,將水下考古引入學校。

關島大學人類學副教授Bill Jeffery是國際海洋考古權威,專門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海底戰艦殘骸。(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圖片)

「當時正值疫情期間,Dr. Jeffery製作了一條一小時的影片,親自講授水下考古的概念,並分享過往考古發現的案例,教學生如何進行考古斷代和拍攝超過兩千張照片以製作3D模型。」黃老師說,Dr. Jeffery的英語短片由英文科老師帶領學生翻譯並製作中文字幕。

此外,在2023年4月,參與活動師生更與水下文化遺產小組的潛水員一起專船出海,進行「塔門海底石獅子考察」及「伙頭墳洲海床陶瓷碎片考察」。

在塔門考察中,周志偉老師與水下文化遺產小組的潛水員一起下海,確保學生控制的水底機械人(黃黑色機械)運作順利。(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圖片)

7科聯動跨學科學習

黃老師指出,考察涉及七個學科聯動,部份課程為科本教學,部份則在船上由各科老師即場授課。他舉例物理科會講解牛頓定律,經濟科則涵蓋香港水泥業的發展(如燕子岩水泥船沉沒),地理科教授實時地圖閱讀,歷史課講述考古概論,化學上則解釋碳14的年代檢測,旅遊與款待則介紹生態旅遊,資訊科則帶領學生運用大型場地的即時鏡像技術,將水底機械人與船上的屏幕連接起來。

周志偉老師於仁濟醫院第二中學任教旅遊與款待及歷史科,他擁有潛水員資格。在塔門考察中,周老師與水下文化遺產小組的潛水員一起下海,確保學生控制的水底機械人運作順利。他表示,海洋導賞在世界各地已成為一種趨勢,考察讓學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環保,及香港豐富的海底歷史和資源。

圖為仁濟醫院第二中學統籌全方位學習老師黃雋韜(左一)、學生潘政豪(左二)、學生郭殷翹(右二)及旅遊與款待及歷史科老師周志偉。(歐嘉樂攝)

「過往本港有大量大型的帆船在蒲台島和東龍島沉沒,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些日軍的零式戰鬥機P-40也被英軍擊沉於域多利道的銀禧砲台下,這些歷史背景將有助學生加深認識。」

除此之外,學校亦與水下文化遺產小組保持緊密聯繫,小組參考英國航海考古學會的課程,教授學生專用的考古測量方法。

水下文化遺產小組參考英國航海考古學會的課程,教授學生專用的考古測量方法。(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提供圖片)

師生赴香港海事博物館分享研習成果

黃老師提到,去年參與水底機械人考古活動的仁濟醫院第二中學師生,將他們的研究及考察過程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分享,並獲得對方的認可。雙方在商討舉辦活動,讓學生向公眾展示學習成果,以進一步提高大眾對本港海底世界的認識。

學生驚嘆香港海底多寶物

參與活動的中三學生郭殷翹表示,平日沒有機會租船出海,更從沒想像過可以親手操控海底機械人進行海底探索,感覺很驚奇。「無諗過香港海底有咁多寶物,會更加知道保育重要性,而且透過考察,覺得歷史科原來好有趣,好期待再去考察。」

中六學生潘政豪則指,過往對考古沒有概念,但學校提供了寶貴機會,讓他認識到傳統學科以外發展方向。「親身去探索感覺好神奇,同上網睇片分別真係好大,現在對考古概念清晰了,會思考將來有無機會讀呢一科?」

學校計劃今年4至5月,將會再次啟動西貢燕子岩沉船研究專案,希望透過活動,讓學生學習多元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推動對海洋環境的關注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