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大學者談教育運用AI下一步 融入學科教學促進學習評估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下一步走向引人關注。《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提到由教育局開展先導計劃,於初中科學科推動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強化學習效能;於2024/25學年舉行有關「應用人工智能於語文及其他科目的教學」的國際高峰會,邀請相關專家學分享最新發展,為教師舉辦工作坊。
中文大學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於2020年已經推出人工智能課程,內容及後濃縮成「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於2023/24學年起供全港中學使用。計劃首席負責人香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研究教授任揚接受「01教育」專訪,認為政府提出的方向「係好合理、向前嘅一步」,為學科教學之中運用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多可能性。另外,人工智能有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強項及弱項,促進教學及提供個人化學習。
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成大趨勢 活用提升評估效能
任揚認為,於教學使用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香港有需要思考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教授文科、科學、數學等科目相關知識,形容該範疇很重要。他負責的計劃過去專注教授教師及學生使用人工智能,他透露計劃亦正研究以人工智能輔助教學。
他指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有很多好處,包括容許更多教學上有更多可能性。以物理堂教授彈道為例,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即時模擬砲彈彈道,更可以模擬一些極端情況,例如一顆極端地重的砲彈對彈道的影響,加深學生理解。
教學以外,人工智能在教育界有其他應用。任揚舉例可以幫助教師管理及促進教學,例如數學科老師可以透過人工智能得知各個學生的強弱項,「有啲人可能代數強,但佢可能幾何學唔係咁強」,教師就可以針對弱項給予訓練。他又提到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回答一些較簡單的學生提問,篩選較困難或有啟發性的問題交由教師回答,為教師節省時間。
AI教學無須追趕最新技術 價值比技術更重要
人工智能發展飛快,轉眼又有新版本推出,教師教務繁重難以緊貼。任揚直言一般學科在幾年間變化不多,「但AI就變咗係另一個現象,對於老師去自學有特別大嘅要求」。他認為教師並非必須教授學生最新技術,除非教師有信心教授的內容正確,「而家好多新嘢,因為未經時間嘅考驗,有時你都未必知道佢嘅後果係點樣,所以我就唔傾向種下一個對於學生唔係咁好嘅種子,我寧可做一啲係已經係經時間考驗嘅」。
他又提到,教師不能被科技牽着走,「你今日教呢啲,聽日有個新嘅出嚟又教呢啲」,而是要思考哪些價值是最重要的,再用科技教授該些價值,「可能(採用)新嘅科技會沖淡咗你教嘅價值,咁就唔太值得」。
計劃有助師生學習使用人工智能 推動下一步發展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早於2019年已經認為意識到人工智能將會成為大趨勢,香港有需要於中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因此兩所學院在獲得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之下,聯合主辦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計劃推出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共設12個章節及55個模組,內容覆蓋人工智能的認知、知識及技能、動手做、道德及社會責任、賦權使用。
任揚表示計劃的課程於推行前後均有進行調查,教師及學生普遍給予正面回應,例如有學生指出課程提升了使用人工智能的自信,實際使用上亦有所進步。他認為計劃提供的課程有助教師及學生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對於未來在教學或學習上使用人工智能有幫助,又提到只要教師培養到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術,對運用人工智能有信心,教學上就可以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