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氣喘夜咳當流感大件事!做家務也氣喘心臟衰竭第3級

撰文:鄭秀賢
出版:更新:

心臟衰竭是一個病因繁多的心臟病,可以是由心血管、心肌、心瓣或血壓的問題所致,因病徵不明顯且與流感等常見疾病相似,有機會被患者忽略。
心臟病友互助組織「關心您的心」早前進行港人對心臟衰竭認識的調查,發現多數港人對心臟衰竭了解不足,有機會導致延誤治療。由心臟專科醫生李健棠為大家講解心臟衰竭的主要病因及徵狀,助大家識別患病風險。

心臟,其實就是一個拳頭般大小的「泵」,透過不停的收縮、舒張,把血液輸送到全身,而心臟衰竭就是泛指心臟功能受影響,無法有效地泵血。

心臟專科醫生李健棠指,心臟衰竭主要有兩種類型,分別是收縮性舒張性,前者的情況是心臟泵血的力度不足,後者則是心臟泵血過後無法正常放鬆,令心臟不能充補血液。

心臟透過不停收縮、舒張,把血液及養分輸送到全身,維持人體機能的運作,因任何原因導致心臟供血功能受影響,都屬於心臟衰竭。(Robina Weermeijer/unsplash)

心臟衰竭的主要成因及風險因素(按圖了解):

+7

心臟衰竭主要病因?

直接導致心臟衰竭的原因,主要是心臟結構出現異常,造成心臟負擔。李醫生列舉出部分較常見的情況: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令心臟長期缺血,導致心肌壞死、心肌梗塞
心瓣疾病(如心瓣倒流、心瓣收窄):使血液倒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
心肌問題(如高血壓導致心肌發大、先天心肌肥大或擴張):令心臟泵血後難以舒張

因此,除了年紀較大的人士(70歲以上)容易出現心臟老化,擁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即冠心病高危一族,包括男性有相關家族病史有吸煙習慣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及壓力大等的人士,患心臟衰竭的機會都會較高。

初期病徵隱蔽

心臟衰竭初期病徵相當隱蔽,而且很多時與其他常見疾病如流感重疊,如體能下降、容易氣喘、夜咳等。醫學界也常以氣喘的情況把心臟衰竭病情輕重分四級(按圖):

+1

第一級:輕微氣喘,甚或沒什麼氣喘
第二級:進行令心臟出現負荷的體力活動(如爬兩至三層樓梯)時會氣喘
第三級:輕微運動量(如做簡單家務)都難以應付並氣喘
第四級:靜止時(如坐着、躺着)都會氣喘

李醫生表示,出現較特徵性的症狀時,通常病情已較為嚴重,「例如咳嗽時會多痰,痰色粉紅,是少量心臟血液倒流到肺部所致;另外晚上睡覺躺平時氣喘會特別嚴重,需要抬高一點上身才能紓緩,這通常是有肺積水的情況」。

驗身或可發現患病端倪

初期心臟衰竭沒明顯徵兆,豈不是很難察覺?李醫生說,要自行發現患病的確有困難,但其實在進行一般的身體檢查時,也有機會找到患心臟衰竭的線索,「心電圖會不正常,顯示心臟有變型、發大或移位;另外在肺部X光片中,可能會見到有積水情況。」

初期心臟衰竭沒明顯徵兆,一般人較難自行發現,但如果有定期進行體檢的習慣,醫生有機會從中發現端倪。(VCG)

不過,要確診心臟衰竭及找出病情的嚴重程度,還是要靠詳細的心臟檢查,包括利用心臟超聲波或其他影像學檢查(如磁力共振)檢視心瓣、心肌的狀況,並量度心臟射血指數(EF;即測量心臟泵血量,如心臟舒張時有100毫升血液,而收縮時能輸出60毫升,EF就是60%),李醫生解釋:「正常人EF大概是50%至80%,但嚴重的收縮性心臟衰竭病人可低至30%,低於30%的話甚至會出現猝死風險。」

治療方向視乎病因

心臟衰竭病因繁多,治療上又有什麼分別?李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主要有三個目的,分別是控制徵狀以減輕病人痛苦處理病因提高生存率,而手術和藥物都是最常見的手段,但當兩者都無法改善病情,或要考慮心臟移植。

藥物

通常是第一線的治療手段,主要用以紓緩病徵,常見藥物有利尿藥(協助排走體內水分)、阿司匹靈(改善冠心病的病情)。另外,近年亦有新一代藥物「腦啡肽酶抑制劑配合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RNI)幫助控制身體荷爾蒙水平,減低心臟負荷。

手術

主要是針對心臟衰竭的成因,例如病因是冠心病,便可進行「通波仔」;如病因是心瓣疾病,便需考慮更換心瓣。

另外,有猝死風險的患者,或需在體內放置植入式心臟除纖顫器,以監察心跳,並在突然出現心律不正時輸出電流,令心跳恢復正常,提高生存率。

心臟專科醫生李健棠(受訪者授權拍攝)

相關新聞:【心臟病】心悸感覺心跳太快或時快時慢 併發胸悶氣喘有猝死風險

心悸的感覺是…(01製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