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陳皮生薑健脾袪濕 4款不同體質防疫湯水潤肺補氣

撰文:醫護隨筆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中醫角度,新冠肺炎病毒或因寒濕之邪而起,現時踏入春天不久,天氣潮濕,故應特別著重祛濕保健,增強免疫力以抵禦濕邪。健福堂中醫師羅光輝推介幾款祛濕湯水及藥方,助大家對抗疫症。
撰文:健福堂中醫師羅光輝

中醫學對待疾病時,會注重「扶正祛邪、調和陰陽」,即我們說的增強自體免疫力,以抵禦任何病菌。醫師主要通過望、聞、問、切觀察患者,從而歸納出病因及病機,再用藥材組合出治療方劑。是次疫症起源於武漢,當地氣候陰冷潮濕,因此從中醫角度,推斷病因為寒濕之邪。

因應新冠肺炎的爆發,市民人心惶惶,但目前仍未研發出可用的疫苗及藥物。(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清熱解毒藥不宜亂試

疫症爆發伊始,坊間流傳大量可防治新肺炎的藥方,但此類藥方多為清熱解毒藥,性味寒涼,對體內剛好有熱毒之人,尚能勉強奏效;若不幸被體質虛寒之人服用,則會雪上加霜!大眾切勿輕試,否則就像當年沙士瘋搶板藍根一樣貽笑大方。

患者親身求診,再辨證論治用藥最為上策,但這種論調又過於理想化。要知道新肺炎傳染性高、有一定致命率,而醫師人力有限,焉有閒暇給予眾多患者獨特的處方?其實,危急之下應有所權變,「通用方」或「通用湯水」並非不可行。

從中醫角度,新冠炎的病因可能是寒濕之邪,因此預防感染應以祛濕為重。(Siniz Kim/unsplash)

保健藥方應重袪濕

對於有輕微不適,又未能前往求診的市民,建議可服中成藥「藿香正氣散」,此藥本來是治療由脾胃濕滯導致上吐下瀉的古方,現在則取其芳香化濕之效祛除體內濕濁,以作保健;可每天服用包裝建議分量之一半,12歲以下小童則以四分之一量為度。但注意體質偏燥熱者不宜服用,如服後出現唇乾舌燥、口舌生瘡等症狀亦不應再服,建議服用前先對鏡子伸伸舌頭,如發現舌苔白滑厚膩,則尤為對症。

食療方面,可盡量選用茯苓、白朮、五指毛桃、白扁豆、陳皮、生薑、薏仁、芡實、砂仁等健脾化濕的藥材。

以下推薦適合4種體質的湯水或茶方,使用時可酌量加減。按圖瀏覽詳細材料、煮法及注意項:

+12
生薑有健脾化濕的功效,有助人體預防感染病毒。(Don Shin/unsplash)

至於坊間流傳麻油塗鼻腔可抗肺炎,認為麻油性溫,有助抗寒,此說實屬無稽!要知道生麻油性涼,人們用之塗抹,是為舒緩因氣候乾燥而引起的鼻腔不適,麻油本身清熱瀉火,並非應對寒濕之邪的正確治法。

濕重易令疫情升溫

香港向來氣候潮濕,環境濕重可能使疫情更嚴峻。所以,除了體內排濕,我們亦應注重環境排濕,以下有家居排濕貼士可作參考(按圖):

1. 室內應長開抽濕機、暖風機,或多放置吸濕劑
2. 用消毒水清潔地面後,應盡快使其回復乾爽,否則反而容易增添人體濕氣
3. 取丁香、肉桂、生薑、藿香、艾葉、豆蔻、蒼朮等具芳香化濕之效的藥材作精油外用,或直接製成香囊放於潮濕或通風處,有清化濕濁之效(注意不要使用薄荷、甜橙一類的寒性精油,以免適得其反)

其實,要預防感染,比起強調戴口罩、勤洗手,甚至帶眼鏡,充足休息、正確飲食和保暖才是重中之重!因為熬夜、過分勞累、嗜食生冷、保暖不足的人會顯著降低免疫力,大大增加被感染的風險。

健福堂中醫師羅光輝(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文章:【養生】心臟肝腎氣鬱加快衰老  枸杞食療助肝臟排毒

心肝如何清毒(01製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