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痕癢脫皮不傳染濕疹與癬5大差異 亂塗藥膏隨時惡化損肝

撰文:醫護隨筆
出版:更新:

濕疹帶來不少困擾,特別立春後天氣反覆,身體更愈來愈痕癢。忽冷忽熱的氣溫易長「濕疹」或復發,而「癬」更好發於春天潮濕季節。濕疹當中的異位性皮膚炎和癬徵狀相似,均使皮膚又紅又痕,不少人會混淆它們。余思欣醫生撰文指,若將癬誤當濕疹,使用類固醇治療的話,或會令癬的患處範圍擴大等。所以,大家應了解「濕疹」和「癬」及兩者的異同。
撰文:余思欣醫生

濕疹及癬等不少皮膚病,近日因天氣時冷時熱,春季來臨濕度上升而陸續出現。濕疹和癬在表徵上有部分相同之處,兩者同樣是皮膚炎,均會使皮膚又紅又癢,很多人也難以區分。

若誤把「癬」當作「濕疹」處理,塗上類固醇藥物可使病徵改變,令診症更困難。同時,類固醇壓抑免疫系統,使感染更嚴重,例如範圍擴大,皮炎表徵更嚴重如泛紅、脫皮、痕癢加劇。

據香港過敏協會表示,香港每五個人中便有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septiansimon/unsplash)

什麼是濕疹?

「濕疹」泛指皮膚炎,然而皮膚炎有很多種,異位性皮膚炎是較常見及為人熟識的其中一種。異位性皮膚炎跟哮喘、敏感性鼻炎一樣,是敏感症之一。

部分患者在幼兒階段發病(始於6個月的嬰兒期),病情反覆,有輕有重。隨着年紀漸長,病情也會有變化,幸運的可痊癒,有部分病情卻會加劇。

濕疹患處的皮膚,與癬相似。(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什麼是癬?

當春夏的天氣回暖,濕度上升便是癬的好發之時。「癬」是常見的皮膚病,為皮膚的真菌感染,包括毛癬菌屬、小孢子菌屬和表皮癬菌屬的絲狀真菌。皮膚癬真菌可代謝皮膚、毛髮、指甲的角質蛋白,並賴以維生。

癬患處的皮膚,與濕疹相似。(衛生署圖片)

了解「濕疹」和「癬」的異同:(按圖)

+18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和癬的相似之處

表徵相似

- 痕癢

- 泛紅

- 脫皮

- 長期炎症使皮膚增厚

由於表徵相似,故一般較難分辨。最準確的方法,是抽取組織作真菌培植或抹片測試。

相異之處

1. 成因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致敏源引起

異位性皮膚炎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誘發。

最新的研究使我們更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包括Filaggrin蛋白的基因缺陷。Filaggrin蛋白具保持皮膚水分,強化皮膚屏障的作用。而基因缺陷使Filaggrin蛋白失去功能,令皮膚屏障功能比較薄弱,加上外來的致敏源可引發過度的免疫反應使皮膚發炎。刺激物如香料或肥皂、天氣轉變溫度濕度的差異也可觸發皮膚炎。

濕疹(異位性皮炎)患者多會有其他敏感情況,如哮喘、鼻敏感。

濕疹患者病史大多較長,患者自己都可以訴說病史,如什麼天氣會引致濕疹情況較差,哪個位置較多受影響。

癬:真菌感染

癬在天氣潮濕及悶熱的環境特別常見。 真菌其實在我們周圍的環境廣泛地存在,皮癬菌較易感染人類,一般感染途徑是從泥土中、動物身上或人類身上。身體長癬需具備兩大條件:

個人因素

營養不良、個人衞生習慣不佳、皮膚有損傷、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 由於温暖和潮濕的環境最適合真菌生長,所以如多汗、皮膚經常濕水、運動或出大汗後無盡快沐浴、抹乾身體、換乾爽衣物、常穿焗身衫褲鞋襪、經常處於侷熱、潮濕的環境或接觸到已被感染的人或動物的人容易有皮膚癬。

環境因素

潮濕及悶熱的天氣、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人等,亦較容易有皮膚癬。

2. 患處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局部或大範圍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疾病,會間歇性地發作,可以是局部或大範圍受影響,包括出現一塊一塊的泛紅、痕癢、脫皮,甚至破損引致流血出水。異位性皮膚炎削弱皮膚屏障,令皮膚容易受感染,故皮膚上的金黃葡萄球菌的數量也特別高。

長期發炎也會使皮膚出現變化,包括皮膚變黑變厚,呈乾枯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衣化轉變」(lichenification)。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會有其他敏感情況,如哮喘、鼻敏感。

濕疹患者的病史大多較長,患者自己可訴說病史,如什麼天氣濕疹情況會較差,哪個位置較多受影響。

癬:局部,多在潮濕陰暗的位置

癬屬短暫及局部的皮膚感染,常見臨床表徵包括脫皮、紅疹、痕癢,跟其他常見的皮膚病類似,如濕疹或牛皮癬等。

皮膚癬最常出現在較侷促的位置如腳趾縫、手指縫、腋下、股溝、大腿內側等。

臨床上,根據癬生長的部位不同,可歸納出不同的病症:(按圖)

+8

3. 傳染性

癬具傳染性 濕疹不會傳染

癬可透過共用物品、密切接觸等傳染他人;而濕疹則不具傳染性。

4. 預防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無法預防

異位性皮炎是免疫系統的問題,屬「敏感症」。因此,所謂預防只是減少發作次數。

癬:可預防

癬則是感染,可以預防。

5. 治療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調節免疫力

治理異位性皮膚炎的基石在於增加患者對病症的認知、恆常的潤膚及消炎。患者要明白異位性皮膚炎是敏感原、皮膚屏障及免疫反應互相影響的結果,從而有效針對性處理症狀,並有效減少發作,控制病情。

許多患者對類固醇的使用十分抗拒,需知道類固醇屬一線治療方法,也有不同強度用於不同程度及部位,正確使用可快速停止炎症及減低併發症。

當皮膚炎發作時,應盡早求醫治理,減低併發症如感染、色素沉澱或皮膚增厚粗糙。較常用的治療有不同濃度的外塗類固醇,可根據部位或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強度。

常見藥物:

1.外塗免疫力抑壓劑

2.服食抗組織胺:可止癢

3.塗用抗生素:可控制由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症

4.當外塗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可選擇口服藥物或光學治療

傳統口服藥物除了類固醇,還有其他抑壓免疫系統的藥物如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等,值得注意,藥物具副作用;光學治療以 UVA 及UVB 為主,可控制中度或嚴重濕疹。

5.較新的免疫力調節針劑

巿面上也有很多偏方,使用偏方有機會延誤診治,也有可能使病情惡化,得不償失。謹記切勿自行服藥,如有疑問請諮詢醫生。

治療癬:消炎及殺除真菌

治療癬的方向在於消炎及殺除真菌。外塗抗真菌藥膏有效消除真菌,但一般需要塗上較長的時間,持續一至四周。聯同使用輕度類固醇及抗真菌藥可同時消炎和消滅真菌,加快緩解症狀及治療過程。

需注意的是,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要低,不然弄巧反拙。口服抗真菌藥物的負作用較大,有機會損害肝臟,只適用於較大範圍的感染,或外塗藥失效的時候。

大家應在日常生活上加倍小心,以預防或阻止病情惡化。(christinhumephoto/unsplash)

不論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或癬的患者,亦應從日常護理方面著手,可參考以下注意事項:

異位性皮膚炎:日常注意事項(按圖)

+2

癬:日常注意事項(按圖)

+1
余思欣醫生(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文章:【濕疹皮膚】類固醇藥膏如何選? 濕疹用藥膏留意3大重點

【濕疹皮膚】類固醇藥膏如何選? 濕疹用藥膏留意3大重點(01製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