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3D近距離放射治療 副作用少存活率高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調查顯示,2017年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癌症排名上排行第9位。隨著科技和醫學的改善,子宮頸癌治療出現新趨勢和突破,這就是3D近距離放射治療,而且成效顯著。不但提高存活率,減低復發率,更加可以減少副作用。

如何使用3D近距離放射根治子宮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其實近距離放射治療(Image Guided Adaptive Brachytherapy,簡稱IGABT)不是一件新鮮事。早在2005年,國際臨床研究已經證明結合磁力共振導航近距離放射治療醫治子宮頸癌,可以有效根治癌症。直至近年,由於個案和科技逐漸成熟,愈來愈多醫院和醫生廣泛使用IGABT。

針對子宮頸癌而言,張醫生指3D近距離放射治療是透過將醫療儀器置入子宮體內,配合磁力共振技術(簡稱MRI),準確索取腫瘤的位置和影像,令醫生可以立體地清楚了解腫瘤位置,從而規劃和判斷高度數放射劑量的位置,最後透過近距離放射治療儀器直接緊貼腫瘤,在腫瘤上釋放指定劑量,殺死癌細胞。

子宮頸癌治療方法多 按階段嚴選治療方法

張醫生表示,醫生會為按病人不同階段的子宮頸癌作評估,考慮選擇相關的治療方法。簡單而言,主要分為四期。

子宮頸癌的分期。(圖片由張天怡醫生提供。)

第一期:

腫瘤少於4厘米,一般會採用手術治療,切除腫瘤。

第IB3期至第三期:

腫瘤大於4厘米(專業人士會稱為IB3階段)。這階段下,醫生一般會建議採用放射治療配搭化療的治療方法。放射治療分為兩階段,首先進行體外放射治療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簡稱ERT), 配合化療,之後再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簡稱BT)。而化療是指口服鉑類物質的藥物,即「順鉑」(cisplatin)作治療,壓抑癌細胞增生。

一般而言,經過第一階段放射治療和化療後,腫瘤平均會縮少50%至75%。餘下的癌細胞便要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完全根治,實行內外夾擊。

第四期:

癌細胞已經遙遠轉移到更大範圍(專業人士會稱為M1階段),不能透過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對指定癌細胞範圍進行定位根治。這時期可稱為晚期,通常會使用免疫加標靶藥物治療。

過去一般治療流程和3D近距離放射治療的分別

張醫生表示,分別在於3D技術的革新。

過去近距離放射治療是用X光,為病人從正面和側面進行X光檢測,經醫生鎖定位置後,進行治療。由於影像不清晰,令醫生很難了解腫瘤實際的位置,甚至很難精準評估腫瘤於治療過程中的變化和成效,難以準確判斷所需劑量。在這些限制下,治療的成效可能受到影響。

2D 傳統影像的圖片。(圖片由張天怡醫生提供。)

直到3D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的出現,令放射治療起了革新的變化。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可以結合影像導航,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磁力共振(MRI)方式,清楚精準了解腫瘤變化和位置,執行放射治療。

3D立體影像的圖片(比較分別)。(圖片由張天怡醫生提供。)

另外正因為磁力共振導航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的清晰度,醫生可以準確地在腫瘤位置投放高劑量治療,殺死癌細胞之餘,更能降低副作用。

研究發現成功治療子宮頸癌的技術關鍵 取決於放射治療的劑量是否足夠

放射治療中的劑量(單位簡稱Gray), 簡單而言是指高度數X光的能量單位。此能量是一個密封放射原直接照射和投放電能量到指定腫瘤位置。

張醫生表示,有海外機構為141個第1B期至第4B期的病人進行研究調查,發現證明放射治療癌症期間,把最高的劑量投放在腫瘤上才可大大提高殺滅癌細胞的機會。只要準確投放足夠的放射治療劑量在腫瘤上,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可達到少於4%。但假如投放不足劑量,復發率便會高達20%。由此顯示放射治療的劑量對腫瘤復發和控制起了關鍵作用。因此只有3D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情況下,才能在安全的情況下使用最高的劑量。而只要治療成功,治癒率是可以由80%升至96%。

不單是海外研究,香港也有研究顯示,在170個近距離放射治療病人中,當中80%是2期B的腫瘤病人。如果用3D治療方式,3年存活率都由6成多增至9成。

3D近距離放射治療可大大減低子宮頸癌治療後的副作用

張醫生表示過去2D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往往是源於醫生因不確定腫瘤位置,於是一般會採用最穩妥的方法去判斷腫瘤位置。然而這種判斷的不足之處就是沒有能力精準鎖定位置,間接在放射治療時會同時影響附近非腫瘤的部位,最後因受放射治療傷害,而產生較大副作用。

子宮頸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通常圍繞幾個身體部位,包括膀胱、直腸、大腸、小腸。患者輕則會出現小便疼痛、腹瀉,嚴重可能會因放射治療流血、發炎、失禁。

而3D近距離放射治療正正可減低當中的副作用。由於近距離放射治療的目的就是要精準鎖定腫瘤的位置,把最高劑量的放射能量投放在腫瘤上,因此可大大減低周邊身體部位的傷害和其引伸出來的副作用。如果劑量不足,更可使用插針技術(interstitial needles)加強效果。

張醫生指出,現在插針和近距離放射治療技術已成熟,可確保治療質素達到安全標準。

而海外亦有研究證明,在731個個案中,3D近距離放射治療後而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個案少至5%;相反,2D放射治療後而產生的嚴重副作用則有10%。而如果比較2D治療和3D治療,2D治療的5年的嚴重副作用足足高了15%,突顯3D治療的成效和分別。

最新治療法 加強減低副作用

張醫生分享,雖然3D近距離放射治療已經大大降低對腫瘤位置附近的傷害和副作用,但在特選的患者與後期疾病,並旨在劑量升級,近年創新的治療方法,包括插針技術(interstitial needles)和注射啫喱隔開子宮頸腫瘤和直腸之間的距離,從而令直腸盡量遠離電療範圍,大大降低傷害而引伸副作用的機會。

2D 和 3D 的3年存活率分別圖。(圖片由張天怡醫生提供。)

醫生分享40多歲女士子宮頸抗癌戰 勝利關鍵在意志

張醫生分享1名40多歲女士患有6厘米的子宮頸腫瘤。磁力共振反映出現淋巴轉移,第3B期,不能進行手術治療,要進行放射治療和化療。

於是該患者用5個星期時間,1星期完成5次遠距離放射治療和配合化療,最終腫瘤縮少了50%以上,磁力共振反映的腫瘤更縮至1.5厘米,其後用近距離放射治療完全徹底清除。

最後患者做了4 - 5次近距離放射治療,療程前後一共經歷7個星期,最終病人成功完成治療。在最近的抽取細胞組織檢測時,確定再沒有癌細胞。

張醫生分享在整個療程,病人對治療的決心和動力付出是非常重要,因為每次治療都要病人配合,做多些檢查和影像,有心去治療。縱使當中有些作悶、食慾不振和短期痛楚的副作用,她亦願意堅持準時接受檢查治療,成功抗癌。

最終適逢疫情延遲開學,病人真的能在9月開學前完成治療,陪伴小朋友開學,成功平衡病人的生活規劃和治療進度。畢竟很多時候,病人本身都有既定的生活計劃,因此治療絕對需要有合理的配合,才可以令病人有動力和能力完成整個療程。

張天怡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