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成功在南海開採「可燃冰」 又多一張「王牌」?

撰文:陳曉
出版:更新:
中國成功在南海開採「可燃冰」。 (新華社)

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18日宣布,經過8天的穩定開採和產氣,中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甲烷氣水合物)試採獲得成功,中國也成為全球首個可在海底「可燃冰」試開採中,連續穩定生產天然氣的國家。央視報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表示,此次成功開採意味著「可燃冰」離商業性開采的距離已不遠,在2030年前,希望可對「可燃冰」進行商業性開發利用。而俄羅斯媒體則稱,中國正在引領新一輪「天然氣水合物」革命,或將改變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可燃冰」燃燒可產生巨大能量

「可燃冰」也被稱為「甲烷氣水合物」或「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甲烷)與水份子在低溫、高壓的環境下所產生的結晶體,由於形成「可燃冰」的條件嚴苛,早期科學家認為只有在外太空的低溫高壓環境中,才能天然形成「可燃冰」。可是後來在地球上許多的海底沉積物下,找到了「可燃冰」的蹤跡,科學家逐改變探索方向,最終在陸地上的永久凍土帶、北極海底等低溫高壓區域,發現大量的「可燃冰」。

「可燃冰」不但可以直接燃燒,還能產生比煤、石油、天然氣等高出數十倍的能量,並且沒有燃燒殘渣生成,因此早被視為「新一代清潔能源」。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能源礦產地質調查報告》估計,中國可燃冰蘊藏量超過1000億噸石油當量,足夠中國使用數百年。不過,由於「可燃冰」礦多藏於海底深處,開採困難,就連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日本等國家,也無法進行全面商業開採。此外,如開採的過程中發生氣體洩漏,會污染海底脆弱的生態系統。

外媒認為,成功開採「可燃冰」令中國又多一張王牌。 (視覺中國)

俄媒﹕中國又多一王牌

中國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發現超千億方級「可燃冰」礦藏,其後2015年在神狐海域發現超千億方級的「可燃冰」礦藏,為「可燃冰」試開採提供了重要試驗區。《俄羅斯報》網站認為,「可燃冰」本身並非革命性的發現,但迄今為止沒有國家下決心開採,只有中國實現了開發「可燃冰」,令中國在與美國競爭時又多了一張王牌。塔斯社則稱,開採「可燃冰」的技術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氣價格「崩潰」。

而《人民日報》則刊文稱,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儲量只是中國「可燃冰」蘊藏量的冰山一角,科學家認為「可燃冰」是能夠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今後替代石油、煤等傳統能源的首選。此次試採成功意義重大,猶如打開一個可採千年的寶庫,甚至可改變世界能源供應格局。

其實「可燃冰」的優點早已吸引了其他國家競相研究開採手段,除中國外,美國和日本也在試驗開採可燃冰,不過日本在早前試採「可燃冰」時,因海底砂石流入開採井而被迫中止;中國此次成功開採,在技術領域上一舉超越了美國和日本。可是中國成功開採「可燃冰」,可能會令其他在南海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國家,為保護自身利益,抗議中國獨自進行開採試驗,令南海局勢再生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