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乃光以色列手記.來稿】幫科企走向世界的秘密武器

撰文:莫乃光
出版:更新:

以色列有「創新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科技企業最蓬勃的國家之一,有全球最活躍、成長最快的初創生態鏈,初創公司密度之高傲視全球。以色列的自然資源稀少,全民皆兵,人民長期活在戰火底下,與鄰國關係緊張,是以色列面對的重重難關,因此科技和創業是該國求存必走之路。以色列人口只比香港多一百萬人,卻有6100多家科企(超過一半是初創企業,聘用兩萬人)。同樣是地小、缺乏資源,以色列和香港不乏相似之處。

七月底我隨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訪問以色列,考察當地在推動產業研發、促進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方面的政策。此行行程非常緊湊,謹藉此系列和讀者分享考察所見所聞,以及香港值得借鑒之處。

星期一上午,我們到訪以色列創新管理局(IIA)。作為資助創新活動和執行國家創新政策機關,前身為經濟部下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後來「降格」成為IIA,目的就是要它更加獨立、運作彈性更大。

以色列早於45年前成立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本身就是非常創新的主意。作為推動和落實科技政策的主要政府部門,「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在建立以色列創業生態圈中佔著非常關鍵的地位,不但推出支持孵化中心、新創公司及年青企業家的計劃,亦資助私人機構成立創業孵化器,連結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超級天使基金、當地和跨國公司。

參觀以色列投資風險基金(立法會網頁)

在創新政策上,IIA講究多方協作,包括政府支援、創投、學術、創業、跨國企業的合作,並集中打出國外市場為策略。政府明言支持冒險精神,擁抱失敗,彈性地支援由個人創業者以至大公司。

這些年來以色列創投活動一直增長,該國匯集70家本地和海外創投公司,風險投資氣氛非常活躍。因為跨國企業積極在以色列發展,收購合併是創業公司exit的最主要途徑,最近Intel以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駕駛輔助系統公司Mobileye,成為以色列史上最大規模的一項科技收購。

IIA與香港的創新科技署,算是兩地的對口單位,但IIA對資助創新研發的審批比香港彈性和效率都高得多,成功申請比例高達五成。相反,在香港我經常收到業界投訴,創科署審批項目過程僵化而需時較長,相比之下,IIA僱用了180名技術專家,以合約形式全職工作,香港的審批委員都是義務工作的業界和學術界專家,一年開會時間有限,申請者等了又等,被拒絕了也沒有解釋。

IIA的亞太區負責人特別向我們指出,香港是全中國甚至全亞洲唯一與以色列簽訂了合作協議,而完全沒有寸進。換句話說,食白果已經近三年。事實上,以色列駐港領事曾經向我投訴,兩地政府簽署了研發合作計劃,只是兩地私人企業合作研發,雙方政府會各自資助一半資金,不過至今仍未「發市」。

雖然以色列多番帶團來港,但港府簽完合作協議卻缺乏跟進。領事更說以色列希望找的是兩地公司合作機會,但港方缺乏專人負責支援項目,領事無計可施,曾經找我協助聯繫學界和業界。

星期一上午,我們到訪以色列創新管理局。作為資助創新活動和執行國家創新政策機關,前身為經濟部下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後來「降格」成為IIA。(立法會網頁)

這次議員來到以色列,親耳聽到這樣的評價,只能為香港政府的官僚作風感到汗顏。不知香港政府仍然籌備中的「創科創投基金」能否吸引世界級創投基金參與,發揮提升本地的創科投資氣氛的正面作用?

以色列孕育出的大大小小科技企業,又是如何走向全球?

星期三早上,我們在耶路撒冷與以色列經濟部屬下外貿部長Ohad Cohen會面,他的職責是向外推廣以色列產品與服務出口,配合之前我們會見支援創新、研發等部門的工作。

Ohad一開始就向我們解釋他部門的三大目標。

首先,增加出口值,目標是一千億美元,而因為以色列本土市場細,鄰近中東市場不友善而且經濟水平低,必須拓展歐美亞洲市場。

第二是除了目標市場多元化外,也要產業多元化。二十年前,不可能預知今天最熱門的網絡保安、生物科技、納米科技等,卻成為今天的火車頭。

第三是增加出口公司的數目。Ohad説出口表現最好的公司就像班上最好的學生:這些公司的生產力最高、創造最佳的就業機會,給員工最優厚的薪酬,是以色列國家經濟的寶藏。

他怎樣達到這些目標?以色列在海外有45個辦事處,而且這些辦事處的單一主管,同時處理出口、對內投資和創新政策,全部需要向他匯報;Ohad說8年前只有30個,可見擴展快速。他非常重視如何計算成效,並製作了電腦系統,收集所有以色列出口企業的資料,方便進行配對。

反觀香港政府的做法,每個對外辦事處隨時有貿發局、投資推廣署和香港駐外辦事處三頭馬車,各有各做,更不見有設定關鍵績效指標,更多的是統計香港公司參加幾多次展覽會、考察團、交流會。Ohad的部門所追踪和計算的,包括成功配對的數量和出口額量,更要把成功經驗和故事好好宣傳。

他指出,這些政策遇到最大的反彈,還是來自政府內部,因為他的工作要把成本中心變為盈利中心。這情況與我在新加坡聽到的非常類似,但即使面對公務員的阻力,當地政府的改革者都沒有被這些困難停下來。

Ohad說:

小小改變,影響至大。

這是我們在以色列深刻感受到,期望香港政府能夠認真學習。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