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乃光以色列手記.來稿】創新之國將挑戰化為機遇的四大因素

撰文:莫乃光
出版:更新:

上篇提到七月底我隨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訪問以色列,考察當地在推動產業研發、促進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方面的政策,以及與當地大學、研究機構、科技公司等業界交流。以色列對科研的投入就佔GDP高於百份之四,冠絕全球。而該國有95家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吸引了全球跨國企業和風險投資匯集,成為非常高密度的風險投資環境。時至今天,已經有數百間跨國企業在以色列設立科技研發中心,包括Intel、IBM、Google、Apple等,可與矽谷相提並論。

星期日下午,我們與以色列最著名的創投基金公司--Jerusalem Ventures Partners (JVP)的Fiona Dormon會面了解以色列科研和培育科技人才方面的經驗。

以色列創業文化是怎樣煉成的?人才供應是其中重要一環。Fiona分析,每年會在三至五千名受過科技訓練的年輕人完成兵役,他們當中會到大學進修,但已擁有實際經驗,而其他進入職場的亦已具備「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她指出近年創業有年輕化趨勢,學校裡的創意思維、數學、科學甚至網絡安全方面的訓練充足,她遇過的年輕創業者年紀越來越輕。

以色列在創科發展的優勢,在於儲存系統,包括flash記億體,再引伸至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而政府配合政策,由1993年起已經引進創投基金公司,後來再集中促成孵化器和加速器模式企業,再加上以高技術人員人工大比例可以扣税的稅務優惠政策。

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訪問團到訪以色列創新局。(立法會網頁)

以色列能夠成為創新之國,政府在推動政策和鼓勵創新的措施起了明顯的作用,其中創業中介、科企孵化機構在政府支持下有如雨後春筍,成功促成大量創新企業找到投資者拓展業務發展成為跨國企業,而且催化學術機構的研究轉化為推出市場的產品。創業者與政府、大學研發機構、跨國企業研發部門、各種孵化器/加速器、天使投資者、創投基金、輔助機構等環環相扣,令整個創業生態系統逐漸取得今日的成就。

以色列獨特的環境產生出的創科生態鏈,還有他們對創新及科技的熱情文化,和相對低的成本,但因為缺乏本土市場,必須跨國企業的支持。對跨國企業來說,在以色列收購初創企業,比自己研發化算,而且他們更發現,收購後最好還是把公司留在以色列,所以跨國企業都留下來,一方面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另一方面更積極地收購當地企業。

總括而言,Fiona認為以色列把挑戰化為機遇有四大因素:企業目標都是走向世界和建造微型跨國企業;政府廣泛地提供誘因例如培育科學家(令以色列成為全球工程師密度最高的國家)、法例配合;多元人文環境例如軍事背景、移民、文化和學術氛圍(以色列產生了12位諾貝爾獎得獎者);最重要的是創業文化熱烈,用於挑戰固有智慧、擁抱有建設性的失敗和商業文化較為輕鬆。

莫乃光議員隨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訪問團到訪特拉維夫大學。(作者提供)
以色列學校的創意思維、數學、科學甚至網絡安全方面的訓練充足。(特拉維夫大學)(立法會網頁)

不過以色列創科產業亦有需要跨越的障礙。當地有近15%人口是保守派猶太人,不用工作只要讀經就有政府養,因此傳統上未能參與經濟發展。以色列政府現在鼓勵他們接受科技培訓並工作半天,意外地發現他們的研經背景有助他們成為很好的程式設計員!

另外,女性和阿拉伯人的創業精神近年也大有改善,修讀電腦的比率也在增加。最後,45歲以上中年失業的科技人,以色列政府亦加強再培訓。

然而,以色列經濟有七成以上人口仍然從事舊經濟。以色列做的,香港今天也開始趕上,例如資助創投和支持加速器。香港更要學習的,是首先把目標面向全世界,加強科技人才培育,吸引跨國科技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吸引更多工程師和科學家。

Fiona分享道,以前以色列的母親總希望子女當律師、醫生,今天卻支持子女創業,才算光宗耀祖!以色列能,香港能不能?他們的軍事背景,我們不可能仿效。不過,Fiona同意香港的創業者面向世界比內地企業好,不過有不少學者較注重學術而與市場脫節,加上跨國企業在港研發投資太少,而政府也不夠重視吸引跨國企業落戶,都是要改善的地方。

我希望目前特區政府研究引入土地政策和稅務優惠去鼓勵商界進行更多研發活動,能夠加快進行,幫助香港創科產業追趕世界前列!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