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乃光以色列手記.來稿】創業者搖籃:Startup大學

撰文:莫乃光
出版:更新:

在以色列,人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資源。科學家、工程師受人敬仰,科學研究備受推崇。以色列人的創新精神,則成為國家賴以生存和繁榮的關鍵。

【莫乃光以色列手記:幫科企走向世界的秘密武器】

【莫乃光以色列手記:創新之國將挑戰化為機遇的四大因素】

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上月到了以色列進行海外職務訪問。(作者提供)

星期二下午,我們考察希伯來大學的技術轉移公司 Yissum。沒有美輪美奐的辦公室,就只是幾間不起眼小平房中的其中一間,卻可以培育領先全球自駕車技術的Mobileye。

希大原本是一家傳統人文科學大學,連工程系都沒有,卻在52年前已經成立當時全世界第三家的學術科技轉移公司。他們的技術轉移模式,以最早期的種子投資配合支持大學教授們把研究成果商品化,其實不算特別,不過就是起步較早,並非常專注,因此較為成功。

Yissum成立的目的,是在大學環境內幫助教授們平衡學術研究與創業,給予他們足夠誘因創業。以色列有研發能力的教授不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提升學校排名,而可以專注於進行科學研究和開發可以應用、產生價值的產品。

希大怎樣吸引教授投身創業?答案不外乎:回報、自由和開放的空間。香港學界的朋友說,香港的大學不易容許大學教員收取做教授工作以外利益,大學教授想到新的點子,也交給學生發展。相反Yissum向希大教授提供多方面支援,甚至指導教授,要他們在出版學術文章前,先處理他們的相關專利申請,不要錯失機會。

這與之前我們從創投公司JVP負責人所聽到的一致:香港創業公司的科技成分比較低,我們的初創公司整apps,以色列的隨時卻拿著幾個專利,開發全新的技術。近年來,部分Yissum的公司把技術應用於其他人文科學應用上,他們亦相信跨界別是未來趨勢。

Yissum成立的目的,是在大學環境內幫助教授們平衡學術研究與創業。(希伯來大學官網)

而在以色列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另一個創業搖籃:特拉維夫大學(TAU)。特拉維夫大學於2009年成立StarTAU創新中心,不僅支援該校大學生,亦對外開放支持新創企業。StarTAU的工作包括舉辦創業課程及工作坊、配對創業者與投資者、助創業者開拓本地及國際市場,更會舉辦全國性的創業者活動例如創業比賽。

TAU的網絡保安課程非常著名,特色是跨學科、跨部門合作,除了工程、電腦等科技學系外,還有法律、人文科學、管理等。跨學科模式的確是外地科技學院發展趨勢,香港的學院必須留意和追上,不能再傳統地自我局限,學系統統各自修行。

TAU的三萬多學生中,研究生佔幾乎一半,這肯定反映其研發活動的成功。從研發到創業,TAU在學生創業而獲得創投資金方面,在全球大學排名第九,是美國以外大學排名最高的大學。TAU與我們之前會見的希伯來大學一樣,都盡辦法鼓勵教授創業。

這與香港的大學傾斜於學術研究、出版論文的表現評估指標大相徑庭。如果研究成功能夠獲得利潤,研究團隊更可以分到較高的比例,以資鼓勵。如果香港要做到如此程度,恐怕要由研究資助委員會的制度開始著手改革,增加學者創業的誘因。

特拉維夫大學於2009年成立StarTAU創新中心。(TAU官網)

除了教授們之外,TAU比希大似乎更重視學生創業。香港的大學的理科收生不理想,而在這裡理科生不只搶手,不少學生在本科未畢業前已經被企業挖角。學校為挽留他們,更須加強與業界的研發合作,務求學生能首先留在校園環境。為此,TAU的技術轉移公司非常重視在校內發掘最有潛力的研究項目,並與私營企業配對促成合作。

在以色列,絕大部分創業都來自大學,而TAU指自己已經佔了一半,於是順理成章地募集本地和外國資金,成立了針對不同階段融資需要的投資基金,甚至延伸至支持來自校外的項目。

TAU的投資基金負責人特別提到,政府的支援對最早期的研發非常重要,他舉出一個政府給初創企業的資助,政府撥款支持,即使項目短期內未成功亦不需立即『回水』,帶待長遠項目得到回報,才需歸還最初的資助。這令我想起,香港多年前開始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豈非類似,不過,在政府審計署批評不能收回投資後便被終止,計劃轉化成『企業支援計劃』後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口說擁抱失敗,行動最實際,政府也要以行動證明。以色列做得到,但香港卻不敵審計,還怎樣大膽嘗試?TAU的朋友說新加坡仿效他們,因為他們明白,即使資助的初創企業最終失敗,資源亦不會白費,是製造就業機會,對投資者和創業者都能分擔風險,創造多贏。

始終有了成功的例子,才可孕育更多的成功,更多的人才自然跟隨。香港的政府和大學,又能否提供合適的誘因激發學者創業的熱情?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