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升學】講究禮儀,保持傳統:英國寄宿學校不止是一個名牌

撰文:陳思銘
出版:更新:

香港名校的好學生通常給人「乖」的感覺,甚至內向害羞,而英國,尤其是老牌寄宿學校的學生,往往表現得少年老成,文靜並非乖順,而是自信冷靜。

香港仔去了英國讀寄宿學校兩年,首先會學懂一點點怎樣做人。恐怕就在於禮儀的差別,香港年輕人普遍缺乏禮儀的指引,不知如何待人接物才叫合適。

英國文化極為注重禮儀,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紳士和淑女,一度令法國人也心生羨慕,爭相模仿。在英國普遍的寄宿學校,禮儀都佔據重要的部分,講究在不同場合要有適度的禮節,大家都以禮相待,而教師、舍監、領袖生等,更有維持等級不同的禮儀標準的責任,可令學生「有樣學樣」,「尊師重道」絕非字面上的口號。

講究禮儀,就可保持傳統,禮儀可以令人感受到傳統文化最好的一面。英國老牌的寄宿學校大多以古典建築為主,既顯示出學校的歷史悠久,而校園環境的安靜典雅,其實也會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這便是傳統的效應了。

保持傳統最大的問題在於辨別甚麼是精華,甚麼是應順勢改革的教條,從英國寄宿學校的改變,則不難領會如何去蕪存菁。

簡單來說,古代女性普遍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便是非改不可的「傳統」,但是改的方法可以是建立同樣優秀的女校,而不是只將傳統男校改為男女同校,以示「與時俱進」。

以中國人家長夢寐的英國伊頓公學為例,由於貴族傳統尤其深厚,只是不久的過去,甚至還有低班學生為高班學生代勞雜役的傳統,此一特色來自軍校,沒有必要保存。但一般學生須服從學長,知道上尊下卑的等級,令自己努力上進,有一天也可以領袖,這就是分等級的意義。

香港仔去了英國讀寄宿學校兩年,首先會學懂一點點怎樣做人。圖為英國伊頓公學。(視覺中國)
+3

舊時的寄宿學校以男校為主,因此普遍注重體育運動,但是著名女校如 Wycombe Abbey 更為注重學生在藝術和創意的發展,而非執著於體育成績,這也是對於「傳統」的靈活應變。

傳統更是一個國家文化身份認同,能令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譬如學拉丁文,明明是中古的語文,已經不再通用,但是拉丁文是當今多國歐洲語言之母,是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媒介之一,還可以讓今天的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傳承,與幾百年前的校友在精神上連成一體。這種榮譽感則很難取代,用拉丁文祝禱的儀式,或者保持劍擊、射箭等古代競技活動,都應該保留;第一流的寄宿學校,也將永遠保留。

事實上,前些年英國教育界有人呼籲官立學校 ( Grammar Schools ) 也效法,教授拉丁文,以提升學生對於古典文化的修養,可以縮近普通學校和頂級寄宿學校之間的差距,英國國內教授拉丁文的學校,過去十年內已經增加了過千家,會考選拉丁文的學生也多達萬名。

學習拉丁文,或許可以拋書包,不會對「溝女」構成即時的效率和方便,還有額外的好處是即小小年紀也因為歷史和傳統的薰陶,懂得甚麼是尊重和體面。

禮儀並非一面倒強調上尊下卑的等級分別,而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中國雖然號稱「禮儀之邦」,但是今天中國遊客外出經常醜態百出,引人側目,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們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但對別人和其他文化缺乏同等尊重。

只因為有錢的中國家長對於英國寄宿學校如法國名牌,只知道名字、永遠不知道內涵的緣故。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