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看《逆權司機》,重遊民風與眾不同的韓國光州

撰文:鍾樂偉
出版:更新:

8月於韓國全國同步公映的《逆權司機》,是近期該國不能迴避的社會話題。電影取材自真人真事,1980年5月18日,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市爆發大規模示威,反對軍事獨裁者全斗煥以不合法的政變方式奪取政權。當時全斗煥下令國內所有媒體不准正面報道光州起義一事,致使外界對光州內部的抗爭情況所知甚少,或只能閱讀極偏頗的抹黑報道。為了尋求真相,當時身在東京的德國記者尤爾根辛茲彼得(Jürgen Hinzpeter)隻身飛到韓國,透過當地朋友引路,搭上從首爾駛往光州的計程車。他們衝破軍人阻撓成功入城,拍下大量民眾抗爭的實況內容,並成功逃離光州,公開全斗煥領導的新軍部的殺人罪證。

只可惜,任憑光州舉市民眾如何用盡全力以簡單的武裝與血肉之軀,團結一致抵抗拿着武器進城的軍人,都無法阻止屠城慘劇。殺戮過去,全斗煥的軍政府一直禁止光州以至韓國上上下下民眾重提「5.18」屠城或舉行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務求令光州起義在歷史上徹底消失。但是,再高壓的封鎖,最終也敵不過人民追求真相的求知慾。當年辛茲彼得製作的光州民主運動紀錄片特輯,從德國透過地下途徑傳回韓國。看過屠城真相的民眾,憤怒之餘更要推翻全斗煥政權的決心。

1987年6月,韓國舉國人民無分你我,秉承着光州烈士的力量,成功推倒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獨裁者,並且在1990年代中期,向曾主使屠城的兩位前總統——全斗煥與盧泰愚問罪,更為光州起義一事正名,以昭亡魂之雪。

(《逆權司機》電影劇照)

人情味濃 光州獨有文化

2006年深秋,適逢韓流進入起飛階段,第一次踏足韓國,我選擇前往的地方卻不是因韓星帶動、閃耀得有點不真實的首爾,而是普遍韓國人視為「叛逆之地」的光州市。那時,我通過幾部電影和一些歷史書籍,對光州成為韓國民主搖籃有些基本認知,決定以留學生身份在當年抗爭運動的學生大本營——光州全南國立大學生活三個多月。如果勢利地看,選擇首爾或光州從來不應該存在任何掙扎,因為不論發展水平還是大學排名,光州都無法追近首爾。但在11年後的今天回望當年留學光州的決定,我依然慶幸曾經在那裏生活,並因此結下緣分。因為,光州有着比韓國任何一處,都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未出發前,已聽說光州的民風熱情好客。起初我其實不太相信,但生活了不足一星期已經深切感受到光州人的與眾不同。當年在光州留學所住的大學宿舍,與居民為鄰,每天早上回校上課時,總會在路上遇上不少街坊。縱然彼此素未謀面,但他們一看出我們是外國學生,都會異常主動地截停我們,連連發問:「吃飯了沒有?我帶你去吃飯吧!今個周末沒事幹的話,我們早上一起去教會,然後去行山,好嗎?」說真的,最初不了解光州的風土民情,總會覺得他們的熱情,有點過了頭,甚至有些不尊重別人生活的私隱。

更懂得光州的歷史之後,我慢慢意會到當地的民風其來有因。過去數十年間,光州總是遭每一位慶尚道出身的韓國總統刻意忽視與孤立。面對因缺乏國家資源而發展落後,光州人雖然早已習慣,但內心仍對保守派出身的獨裁者埋下一股憤恨。而且,1980年抗爭起義期間,全斗煥為隱藏屠城真相,切斷光州與其他城市間的聯繫,致使光州一直予人孤立感覺。

在戒嚴軍圍城期間,光州民眾為了自救,無分彼此地發動全城互助運動,糧食共享、司機義載、汽油免費,甚至連治安也由民間自發隊維持,抗爭期間偷竊案也大大減少。雖然光州起義後來遭強力鎮壓,別的城市群眾又受偏頗報道影響,長期對事件一知半解。光州人由此學會在打壓與冷淡的包圍下,自強不息,彼此關懷,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不分你我,醞釀出在外人眼中異常深厚、特有的人情味。

真人版逆權司機「金四福」的兒子早前曾公開父親當年與德國記者的合照。

無等山精神 對抗暴政抱不平

11年後的8月底,我在首爾看過電影《逆權司機》後,本來安排大後天才前往光州的行程,改為翌日起程。從首爾南下至光州,仍記得11年前需搭乘KTX高速列車,車程三個多小時。但隨着科技進步,今天已縮短至不到兩小時。列車速度快了,但當地名山「無等山」卻依舊聳立,像城牆一樣保衛着光州。

隨着電影《逆權司機》掀起熱潮,光州市政府舉辦回顧展覽紀念已故德國記者辛茲彼得,當地的5.18紀念財團也特別安排旅行團,路線是重回多個光州起義的相關故地。我乘坐的旅遊巴由一位經歷過抗爭運動的中年人義務擔任導遊。在講解過程中,他問道:「你清楚『無等山』的歷史嗎?它雄壯的山勢,就如一座大屏風,啟蒙着光州與眾不同的民風!」

留學光州時,我曾經登上「無等山」。據結伴同行的韓國教授介紹,「無等山」之所以稱為「無等」,源於光州一直誓死追求「沒有社會等級」的民風。導遊則告訴我們:「壬辰倭亂時,光州是義都,支持着抗日活動;到了日治時代,光州也是韓國人爭取民族解放力量的大本營……」這一種不惜以血維護公平原則、對抗暴政且抱不平的民風精神,從遠古以來一貫如此,承襲至今。到了1980年5月,眼見軍人將領全斗煥無視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訴求,反過來卻粗暴地以戒嚴令鎮壓人民,以「無等山精神」自居的光州人,那口不滿之氣,根本難以吞下。就算是螳臂擋車,玉石俱焚,他們都在所不惜,那就是光州人教人欣賞又敬佩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率性。

在把城市速度視為核心價值的韓國社會,前後相隔11年,故地重遊,去舊換新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是,與首爾相比,光州在保存歷史方面似乎有令人佩服的堅持,尤其是與5.18民主起義的相關場所。昔日的抗爭痕迹,在37年來都近乎原封不動,為的就是要韓國人牢牢緊記那段歷史,不要重蹈覆轍。

當巴士駛至光州北區雲亭洞的國立5.18民主公墓,導遊表示,為了讓我們更深切感受,安排了一套儀式:從公墓的大門開始,一步一步地伴着紀念光州起義的歌曲《為您的行進曲》,向悼念塔的方向前進,然後上香向烈士致敬。與只是簡單的默哀相比,在平靜的墓地播放勾起情緒的光州革命之歌,當中營造的歷史現場感,不但令人肅然,更使人難以忘記那群為民主捐軀的光州烈士之名。那刻,我看到前方有一班中學生,坐在悼念塔前,細心聆聽老師講解5.18的歷史。從對儀式的尊重,到以身教下一代,光州人就是以此來叫人民不要忘記歷史,因此他們深知歷史的重量,比任何貴重的東西,還要重要。

主角目睹政府當時的殘暴。(《逆權司機》劇照)

若忘掉歷史哪有將來

在5.18遺屬之家,吃過曾支持子女抗爭、其後失去至親的媽媽弄的紫菜飯糰;在5.18紀念館,親睹那塊設在大門外、當年戒嚴軍開槍射過留有子彈痕迹的光州銀行大門玻璃,歷史就像發生在眼前。那棟在2015年才落成的光州5.18紀念館,樓高七層,當中的三至七樓,都是擺放有關當年抗爭的歷史文獻,不論是書籍、雜誌、影片與遺物,全都是民眾小心翼翼從各種渠道,一件一件自獨裁年代好好保留至今。尤記得紀念館的當眼處,以及供小朋友閱讀的書籍,都寫上一句標語——記錄歷史就是要汲取教訓,這就是光州人另一點可愛之處。

天黑了,跳上KTX由光州回到首爾,像穿過時光隧道般從1980年回到2017年的今天。列車上的新聞報道提到韓國政府決定重新成立獨立調查小組,徹查當年5.18期間軍隊有否在高空向平民開槍亂射。歷史雖然發生在昨天,但追尋歷史真相卻是對有關未來永不休止的抗爭。光州5.18事件對韓國人來說,既是歷史,也象徵着國家將來的走向。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光州的逆權光芒」,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