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恐襲陰影下的倫敦人:拒絕慌亂 我們只擅長喝茶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李晏如(台灣人,旅居倫敦,現為自由文字影像工作者)

聖誕假期即將到來,英國各地市集紛紛擺出年底必備的熱紅酒與節慶食品。對英國人來說,這個特別不平靜的2017年,終於進入尾聲。在一系列的恐襲事件中,以今年6月發生在英國首都倫敦博羅市場(Borough Market)的襲擊,最為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儘管恐襲新聞在倫敦頻傳,若在此時造訪這個歷史悠久的知名地標市集,你大概會得到這樣的回應:我們一周後就恢復正常,要來點熱茶嗎?

博羅市場位於倫敦橋(London Bridge)南邊底端的鐵路拱橋之下、倫敦當代建築標誌碎片大廈(The Shard)和擁有千年歷史的南華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之間,可說是泰晤士河(River Thames)兩岸間的交通要衝與新舊倫敦的交接地帶。

作為倫敦市內以精緻食品與酒吧文化知名的市集,博羅市場一帶共有逾百間店家、酒吧與餐廳聚集在此,其中也包含少數仍販售魚肉蔬果的傳統攤販。13世紀的英國史料就出現記載博羅市場的文件,但一般相信它的古蹟前身可以一路追溯到羅馬帝國的統治時期。

對居住於倫敦的當地人來說,博羅市場就在辦公室林立的金融區旁,加上其相對便利的市中心位置和河景,無論是平日上班想要來頓便利的午餐,或是假日想與三五好友來個夜晚酒聚和豐富午茶,都是非常熱門的選擇。

博羅市場是造訪倫敦時一個不能錯過的重要景點。(視覺中國)

然而,繼今年3月發生在倫敦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的車輛衝撞事件,與5月在歌手亞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曼徹斯特演唱會上的爆炸侵襲,博羅市場在6月3日的晚上,也成了恐怖份子選中的犯案地點。三名男子先以貨車撞倒數名行人後,接着衝進市場周圍的酒吧及餐廳用刀砍殺攻擊店內的男女,一共造成七人死亡及48人受傷,直到被警方當場擊斃。

生意停擺 開市作為療傷

案發當晚,博羅市場的新聞即攻佔媒體的頭版快訊。警方快速封鎖現場,宣布隔日開始停市。有些目睹恐襲事件的人受驚過度,無法正常生活上班;也有不少人拒絕談論當晚發生的一切。可是對市場內以此維生的工作人員來說,生意停擺意味着更多的虧損,尤其是非連鎖的小型店家。

博羅市場有些攤位販售保存期限長的蜂蜜或醃製品,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但對生鮮食品攤販來說,停市意味巨大的損失。

等到我們被准許回到市集時,所有食物都腐壞了。寄生蟲和果蠅過了一段開心的時光,但我們總共損失約3,000到4,000英鎊(約31,700至42,300港元)。
蔬果販保羅.維勒(Paul Wheeler)
恐襲後的博羅市場在鐘聲下重新開市。(視覺中國)

在政府發布正式公文證明事件是否屬恐襲性質前,許多保險公司並不願立即承擔賠償,而小型市集攤販不如擁有正式店面的餐廳,申請保險的手續過程更是加倍困難。市集多停擺一天,他們的生計就遭到更大的傷害。

於是,在6月14日早上10時,恐襲事件的11天後,警方、公職代表,以及博羅市場的社區成員聚集在每日開市前必先敲響的儀式鐘前。他們先是為受害者進行一分鐘默哀,朗讀為紀念事件特別寫下的詩詞後,博羅市場在重新敲起鐘聲下開市。

倫敦是開放的,博羅市場也是開放的,這是我們所有人的市集。為了所有相關人士的實際生計着想,能夠盡速回到往常的狀況是最重要的。
博羅市場基金會信託理事長唐諾.海斯洛(Donald Hyslop)
王室成員哈利王子(Prince Harry)出席慰問各商家攤販。(視覺中國)

儘管有部分人士擔心恐襲事件將對博羅市場造成長期負面效應,重新開市的第一日,博羅市場湧進超越尋常的人數,遠遠超過平日預期的生意狀況。王室成員哈利王子(Prince Harry)也特別出席慰問各商家攤販,希望向社會送出鼓勵大眾來訪消費的正面訊息。

骨子裏的幽默 抗議過度煽情

在此的前一天,一群倫敦的創意工作者志願聚集在一起,利用倫敦新柯芬園市集(New Covent Garden Market)花藝業者捐贈的材料,合力在博羅市場知名的三冠廣場(Three Crown Square)鐵門上佈置出以植栽打造的紀念裝飾,象徵倫敦人心的團結與社區精神。牡丹花代表了希望與痊癒,迷迭香則是為了懷念犧牲的往生者。

最有實質影響的,當然是民眾在財務上的回饋和樂捐。包括英國紅十字會與博羅市場的社群工作者,都因此次事件成立了援助基金的捐款活動。從大型英國本土企業到在校學生都參與了這次的捐款,《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員工還發起遊行活動邀集贊助。最終,一共募集約五萬英鎊(約53萬港元),送到市場內遭受生意損傷的小型商家手上。

在倫敦智庫組織擔任總監的理查德.安吉爾(Richard Angell),事發當晚正在博羅市場一旁餐廳與友人共進晚餐。「我們當時正把人群帶往樓上並保持鎮定,我往窗外看,發現有人正在往對街的餐廳丟桌椅。」他說,「旁邊餐廳還有另一個人跑出來,摀着他的脖子和胸部,渾身是血。」

遭遇這樣的創傷經驗後,安吉爾仍然決定回到他用餐的餐廳,把他的晚餐帳單付清。經過安吉爾的聲明,倫敦網絡社群不少人紛紛響應他的決定。「博羅市場是全世界最棒的城市裏,其中一個我最愛的地方。我不會讓一些懦弱人士的野蠻行為影響這個事實。」理查德.安吉爾表示,「如果這些極端份子對於我的同志身份,或是我跟朋友想在周末邊喝點琴通寧(Gin Tonic)邊調情玩鬧有意見的話,我更要繼續這麼做。」

「男子邊喝酒邊逃離恐襲現場」的圖像,被推舉為最適合代表倫敦精神的象徵符號。(網上圖片)

除了安吉爾的例子,還有另一個名叫保羅.阿姆斯壯(Paul Armstrong)的男子,在此次事件中以相當特殊的方式受到網絡社群關注。在博羅市場事發當晚,現場影像從各種管道流出,阿姆斯壯跟眾多逃難的路人一樣從市場附近的餐廳跑出,不同的是他手上仍堅持拿着一杯標準英規的啤酒,不疾不徐的小跑前進,以免啤酒溢出。這張「男子邊喝酒邊逃離恐襲現場」的圖像,立刻被大量的網絡平台轉傳分享,並被許多媒體和民眾推舉為最適合代表倫敦精神的象徵符號。

專門於《紐約時報》、《衛報》等刊物撰寫外交新聞的英國記者蘿莎琳.華倫(Rossalyn Warren)引述這張照片時表示,「在遇到這種狀況時,英國人選擇保持警戒、冷靜,還有一點幽默感。任何想要造成我們恐懼的人,只會遭到典型英式回應:嘲諷(Sarcasm)。」

的確,環視英國當地社交網絡上的訊息,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現場整齊疏散的群眾、免費提供載客的傳統黑色計程車隊、附近居民表示歡迎各位來家裏坐坐喝杯茶收驚、民眾自動點購薄餅送到當地醫院急症室,還有地鐵工作人員貼出告示,禮貌提醒眾人還是不要忘了尊重彼此的空間。

英國網民在社交網站發起「真正讓英國人慌亂之事」的主題標籤活動(#ThingsThatLeaveBritainReeling),抗議他國過度煽情誇大英國國人的反應。(網上圖片)

更有趣的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為此新聞下的標題「經過曼徹斯特和倫敦橋恐襲後英國人陷入慌亂」,一刊出就遭到當地人大肆批判和嘲弄。許多英國網民更在社交網站發起「真正讓英國人慌亂之事」的主題標籤活動(#ThingsThatLeaveBritainReeling),提出各式各樣幽默諷刺的應對,抗議他國投射自己國情,過度煽情誇大英國國人的反應。有人開玩笑說真正造成英國人「慌亂」的事,也許包括沒用正確程序好好泡茶、在通勤時遇到不知要聊什麼的同事、來到新團體被迫圍成一圈作自我介紹,或是排隊時有人不照規矩站好等等,但是絕對沒有遇到恐怖襲擊這個選項。

藉由英式文化特有的自我嘲諷習慣,英國人堅持以冷靜自持的國民習性為傲。「這些恐怖襲擊顯示有些人期待利用恐懼,引發自相殘殺和混亂失序的社會反應,」華倫說:「但在這件事上,英國人特別令你失望。我們只擅長喝茶,寫一些嘲諷的網絡貼文,然後在這個煩亂的時刻繼續堅持拿好我們的酒。」

恐襲後各個攤販紛紛把自己的家傳品牌和生鮮食品擺出枱面。(視覺中國)

「我差那麼一點點就要失控」

作為歐洲國際大城,面對連續恐怖襲擊的倫敦展現特有的應對方式。然而當事件過後,媒體報道消止,真正的考驗確實也還在後頭。遭受打擊的博羅市場也透過官方網站一再對外強調,相比捐款,民眾願意回籠和消費,不受繁忙時刻人多可能造成的安危風險影響,長期來看才是對市場最重要的幫助。對於受害者來說,內心創傷也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在博羅市場開市這日,負責代表敲打鐘聲儀式的蔬果販維勒說,第一次敲鐘時他不知為何竟然不小心失手,直到第二次敲下去,他感覺到各種憤怒和悲痛的情緒一次湧了上來。「我知道我差那麼一點點就要失控了,有大概五秒的時間,我整個人都在顫抖。」他說,「但這是我們的職責,繼續向前走。能夠重新讓市集開張,確實好多了。」身為不擅長煽情表演的英國人,維勒也快速地回到他的工作崗位上。各個攤販紛紛把自己的家傳品牌和生鮮食品擺出枱面,對這些市井小市民來說,他們期待的,只是另一個生意如常的周間早上。

【編按:文章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原題為「恐襲陰影下的倫敦人:保持冷靜,繼續泡茶」。】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1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