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生活.來稿】夜市、流動攤販 自律互諒造就台灣特色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葉文彬

攤販是台灣的一大特色,香港人熟悉的台灣夜市,其實就是變相的「攤販認可區」,台北市的士林、寧夏、饒河街;新北市的樂華;台中的逢甲;高雄的六合及宜蘭的羅東等等,都是人氣極高的夜市,夜市中大部份都是個體攤販,賣的多是是新鮮滾熱辣,或者是凍涼透心的食品和飲品。

實際上在這些著名的遊客夜市以外,台灣許多區域都有夜市,只是規模一般不太大,主要是服務附近街坊,例如北投,石牌,淡水英專路等,但一樣熱鬧非常。

除了夜市,台灣市面都是很容易見到攤販的,原因是台灣社會對攤販相當寬容,最嚴重都是驅趕而已,很少要拉要鎖及罰錢,所以,造成台灣的攤販數量十分之多。香港立法會幾年前曾就「台灣的攤販政策」進行了研究,並有文件紀錄(文件號碼FS09/13-14),有興趣不妨看一看。

筆者在台灣期間,在購買日常生活必須品的區域出入時,其實經常在街上見到形形色色的攤販,有在市場臨時租個鋪位擺賣,有駕一輛小貨車停在街上賣貨的,有推一輛木頭或鐵皮車賣東西的,也有坐在路邊鋪一幅布或擺一個籮便賣物的攤販。

這些街頭攤販,多是販賣食物,有熟食包點,有生果蔬菜,也有衫褲雜物等等,當中不少更是備有煮食爐在弄熱食物,而最令筆者感到歎為觀止的是一輛賣烤鴨的流動小貨車。

最令筆者感到歎為觀止的是一輛賣烤鴨的流動小貨車(作者提供圖片)

只見一隻隻烤好的烤鴨就掛在車上,顧客還可按不同食法需要購買,不但有「刴盤」,即香港最常見的「斬件」,還可以像北京填鴨般替你片皮起肉讓你包蔥餅,又或一鴨兩吃,而最厲害的是可以「現炒」,就是在車上開爐起鑊,把切好的鴨幫你炒熱讓你帶走。

我在附近看了一會,曾見過有警察上前查問及登記,但並無驅趕及阻止其經營,後來見其生意不錯,特別買了半隻烤鴨試試,味道不錯,從這輛小型美食車,便可見港台兩地政府對攤販的態度大不同,這輛烤鴨車既隨街泊兼有石油氣爐,我想如在香港,肯定一早被拉,無可能經營。

其實攤販造成最大的市政問題,往往是衛生及阻街,但台灣自有解決辦法,大型的攤販場地如夜市,多依賴由攤販本身組成的攤販協會協助管理,讓攤販自我規管以管轄場內秩序,包括解決攤販間糾紛、收集廢物、控制環境污染等。

至於散布在市面的攤販,則要靠自律了,而我看台灣的攤販,在衛生方面一般都相當自律,極少弄到附近遍地垃圾,污穢不堪,至於阻街方面,則無可避免有時的確令行人要繞道而行,但台灣似乎人人習以為常。據台灣的親友說,他們很少投訴攤販,因為「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家都是「搵食啫」!只要不是太過份,無謂趕盡殺絕,側一側身避一避便是。

可能正是台灣居民與攤販之間,大家都願意互諒互讓,才造成攤販文化可在台灣遍地開花,假若攤販開檔時不理會他人感受,一味只顧自己的「權益生計」,噪音阻街嚴重,環境衛生惡劣,弄至附近街坊雞毛鴨血,變成神憎鬼厭,那不投訴至你難以經營才怪!

許多年輕人畢業後索性不打工,自己開檔賣美食創業,期望有朝一日食品打出名堂,便可賺個盆滿砵滿。(作者提供圖片)

另外,台灣攤販更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流動攤販」!

此話怎解?

原來除了夜市的攤販多是固定梗檔外,台灣許多攤販都不會固定每天都在同一地點擺賣,有的每一星期來一次,例如逢星期一到甲區,星期二到乙區等等,也有兩或三星期才來一次,部分是固定逢星期幾到,有些則彈性出現,今個星期是周一到,下星期卻可能是周五才出現,甚或有幾個月才來一次也說不定,像烤鴨車的檔主便說逢星期三才到該處販賣,其他時間是到別的區域擺賣。

於是乎同一攤檔每天賣的東西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可能你今天見到這個攤位是賣豬肉,明天卻變成賣茶葉,後天就賣內衣褲,大後天變成賣魚的。

所以,除非你十分了解有關攤販的營業規律,知道逢星期幾是賣甚麼?否則光顧攤販時,見到心儀的貨品,最好是馬上出手,因為往往是「蘇州過後便沒有艇搭」了。像筆者有次買了一包花生,回家吃後覺得十分好吃,於是翌日回市場想再買,但自此之後,竟再沒見到這個攤販了。

台灣攤販數目不但多,當中更不乏年青臉孔,原因可能是台灣的工資不高,但做攤販卻「有得博」!

這裡抄抄資料,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幾年前的調查,原來有63%的攤位業主表示,在2013年賺取的收入超過新台幣 100 萬元(約265,000港元),當中約26% 的攤位業主收入,更超過新台幣 200 萬元(530,000港元),遠比打工工資高。

所以,許多年輕人畢業後索性不打工,自己開檔賣美食創業,期望有朝一日食品打出名堂,便可賺個盆滿砵滿。

其實近年經常聽到就是否在香港容許小販擺賣的討論,當然有支持也有反對,更有引用台灣攤販政策的例子。我覺得如能像台灣般做好自律,而市民又能有寬容的心,則未嘗不可!但我們捫心自問,做得到的機會有多大?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