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登校】日本鄉村小學生的集體負責制

撰文:加藤嘉一
出版:更新:

1995 年 3 月,我小學 4 年級結業,4 月份即將上 5 年級的時候,由於父親的工作關係,我們全家離開了家鄉伊豆半島(靜岡縣靠近東京一側的區域),搬到了隔壁的一個縣——山梨縣。

靜岡的人和山梨的人總是圍繞「富士山是誰的?」和「望富士山,從哪一側望更漂亮?」這兩個問題吵來吵去。(視覺中國)、

日本的行政劃分叫「都道府縣」,共有 47 個:東京都、北海道、大阪府、京都府、以及其他 43 各縣,這四個單位是平等的。日本的「縣」相當於中國的「省」。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3776 米)是跨越靜岡縣和山梨縣,前者為以南,後者為以北。從古到今,倘若說靜岡的人和山梨的人這兩個鄰居之間的關係「不好」,是因為他們總是圍繞「富士山是誰的?」和「望富士山,從哪一側望更漂亮?」這兩個問題吵來吵去,永遠達不成共識,兩者都堅決地不妥協。

我們搬到的地方叫屬於南巨摩郡的身延町。「郡」是比「縣」低一級的單位,「町」則是「郡」下面的單位。身延町是名副其實的鄉村,周圍是山河,沒有一棟高樓,是一座跟大城市的各種現象和特點無緣的小鎮。我們搬過去的時候,它的人口有 2 萬人左右(面積約為 300 平方公里)。我查了一下,至今其人口已經減少到 1 萬 2000 人左右。人口的減少,尤其是年輕人的離鄉在日本鄉村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這個用日語叫「過疎」現象。

身延町可以說是日本相當「標準」的鄉村,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像它那樣的人口、面積、自然環境的小鎮。而且,在我看來,那些無數的鄉村才是典型而真正的日本(但願中國朋友們到日本旅遊,就到鄉村走一走,看一看)。我們從靜岡縣的一個地方搬到這裏,到當地的政府叫「役場」(如果單位為「市」的話叫「市役所」)登記一下,就等於完成「住民票」(相當於中國的「戶口」)的遷移手續,你就成為這裏的居民了,可以從第二天起有資格在這個地方上學和看病了。手續沒啥複雜,只要材料齊全即可。

鄉村才是典型而真正的日本,願你到日本旅遊,就到鄉村走一走,看一看。(視覺中國)

日本是 4 月份開學。我就從小學 5 年級至 6 年級的 2 年的時間,上學於身延町立身延西小學校(該町還有身延北、身延南、身延東小學校)。畢竟是小鎮,一年級只有一個班,一個班 30 個人左右,每一個年級的人數略有不同,這個取決於這個年齡段有多少個孩子居住在這個地方。

我作為 5 年級、我弟弟作為 4 年級的「轉校生」進入了該小學(我妹妹正好是 1 年級,就不是「轉校生」,而是作為 1 年級的新生開始上學)。新學期開學時,班主任給老同學們介紹了我們:

「請同學們注意一下,從這個學期起,有新的同學加入我們的班,請大家好好照顧他,交好朋友。加藤君,請你自我介紹一下……」

這裏與我在小學 1 年級至 4 年級期間上學的,位於伊豆半島西北角的沼津市不同。在我原來上的小學——開北小學校,1 年級有 3 個班,而且那裏是相對大一点的城市。是的,它可以叫做城市,所以學校和住宅周圍有大的超市、商場、車站、街頭、公寓、寫字樓、公園等。但身延町不過是一座小鎮,沒有高樓,有超市,但不大,很簡陋,說小賣部比較恰當,有商業街,但沒有城市所具備的那些設施和功能。至於公園,學校、住宅區的周圍有山有水,到處都是森林,充滿綠色,河流很清,有不少河流的水可以直接喝,就是所謂的天然水。釣魚則是那裏的居民的一個習慣性愛好。在我眼裏,我們生活的地方就像開放式的大公園。

那裏的環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集團登校」(集団登下校)。學校根據不同的住處設立了好幾個區域,每一個區域的「通學路」,即學生上學的路徑都不一樣。我住的地方和學校之間大約有 5 公里的距離,算是該校學生上學的平均距離。在我們的區域大概有 15 個學生,每天早上高年級的學生到區域內的不同的路口接低年級的學生,盡可能做到順路,6 年級的學生領隊,6 年級或 5 年級的學生走在最後面,低年級,尤其 1 年級的學生走在領隊學生的後面,為的是優先保護她的安全,並給予照顧。

我們排成一隊,以尊重最低年級的女生的體力為前提走路上學。必須排成一隊,不能亂,亂了就影響上學的速度和走路的秩序,而且還要給其他行人添麻煩。我記得,上 5 年級時,隊長經常對我們說:

「你們記住,這個通學路不只是我們的,是大家共用的空間,所以我們要尊重它」。
每天早上高年級的學生到區域內的不同的路口接低年級的學生,必須排成一隊,不能亂,亂了就影響上學的速度和走路的秩序。(視覺中國)

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幾點鐘到什麼路口是有着嚴格的規定的,1 分鐘都不能差。我們一般遵循「提前 5 分鐘到達目的地」的規則,這也是全日本社會和公民共用的行為規矩。我們從小習慣了按分鐘算時間,決定何時出發和抵達,比如「加藤 3 兄弟妹是 7 點 12 分在XX路口」;「藤田君是 7 點 18 分在YY路口」;「望月君是 7 點 23 分在ZZ路口」等。倘若一個人遲到,導致全體人員都遲到,那麼,學校把它視為「集團責任」,並讓所有那個區域的學生在教室的最後面站着上課。

所以,到身延町以後,我們家的每一天早晨還是充滿着緊張感的。一個人遲到,大家共同地承擔責任,那太對不起大家了。其實,我在伊豆上小學期間也是「集團登校」。但記得,那個時候,從我家到學校只有 2 公里,再加上,畢竟是城市,上學的路上總能看到各種各樣花樣的風景,狀態相對放鬆,還帶着玩兒的感覺。

相比之下,身延町的學生均很純樸,上學的路上也沒什麼注意力被分散的設施或場景,我們的路是沿着河流,兩邊是山,偶爾過一下馬路,僅此而已。5 公里的路,將近走一個小時左右,集體上學的整個過程很安靜,很少人說話。隊長也不讓說話,總提醒成員們:

「請大家集中精神走路,不要分散注意力」。

在日本,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以及在社會上的各種單位和場合裏,大家總是喊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樣一個口號,呼籲的就是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一個人努力,為的是大家好,一個人面臨困難的時候,大家一起幫助這個人。而在我的人生當中,以最為平靜而集中的狀態體會了這句話的內涵的經歷正是我在身延西小學校上學期間的集團登校。大家很團結,周圍是山水,很有天人合一的感覺,充滿安心感。

放學以後回家則是每一個學生自己負責,雖然學校方面也比較嚴厲地提醒和呼籲大家不要一個人回家,盡可能跟幾個同學一起回家,以便保證安全。畢竟,每一個年級的學生放學的時間不一樣,有同學要補課,有同學要運動。我和弟弟屬於學校的棒球隊,每天放學後要訓練 2-3 小時,回家大概是 6-7 點鐘了。說實話,當時我們很喜歡放學後作為「個體」走回家路的那種感覺,很有解放感,少一點緊張感。當然,我們是充分尊重「集團登校」,即使偶爾需要一點解放而已。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