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來稿】給我們一點存活的空間:港人對留學生的標籤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翻到黎肯定著哂吊帶背心短褲、染哂頭髮啦!/講野三句唔埋兩句英文!/偽BBC!/鬼妹仔性格、對relationships特別開放!
身邊親朋好友

文:櫻嵐

以上大致歸納了當身邊親朋好友得知我要前往英國留學的反應。

說者無心,可聽者有意。每當我聽到類似的評論,心裏總是泛起一陣陣苦澀。留學海外,不知不覺間似乎與性格上的巨大轉變劃上等號。

面對巨大的中西文化差異,留學生通常有三個選擇:

一、退而求次,為免自己標奇立異被孤立,摒棄舊有的文化身分(cultural identity),在新的生活環境製造一個新的文化身分然後融入(assimilate)新的文化。
二、選擇保留舊有文化身分,原因多半是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歸屬感/ 不覺得自己的身分會帶來留學生活的不便。
三、意識到兩地文化差異,便取自身及外國文化的優點並融合,構成混合的身分認同(hybrid identities) 。

留學海外,不知不覺間似乎與性格上的巨大轉變劃上等號。 (視覺中國)

我自己是屬於第三種的留學生,並比所有人更明瞭要成為第三種人所背負的辛酸。我一向對別人的目光特別敏感,還記得上college的第一天我興致勃勃的穿上自認為新潮的民族風寬鬆針織毛衣,卻被其他外國學生行無數注目禮。那種如芒在背的不安感還是不時冒出,潛意識地提醒著我與金髮碧眼的他們之間的鴻溝。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英國學生很少穿太多花紋圖案的衣服,多數以單色、簡單格調為主。

那之後我稍微低沈了一段時間,後來認識到外國人毫不吝嗇的讚美態度就開始嚐到了甜頭。 結交了一班外國朋友,得知原來從他們的角度,亞洲人對潮流有獨到的見解,多變的穿搭風格很是新鮮。之後我便在日常college生活中放膽嘗試各種不同的搭配,也算是苦盡甘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我當初認為很少外國人會看動漫,留意日本樂壇動向;實情是我在Manchester的Year12學生交流活動上結識了不少喜歡日本文化的朋友。

老師會針對答案性質提出問題,並不會全盤否定而是致在改善答案的完整性或是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具有高度師生交流空間。(視覺中國)

又譬如我當初到來時性格還是比較被動,也習慣了香港那種刻板的一問一答上課模式。相反英國上課模式不需要同學那麼循規蹈矩,老師發問時知道答案的人可以在座位上喊出,然後老師會針對答案性質提出問題,並不會全盤否定而是致在改善答案的完整性或是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具有高度師生交流空間。相當不習慣的我最初很少發表意見,後來發言變得愈來愈暢順和有建設性,不是「是與非」,而是清楚閳述答案背後的原理和思考路線。這也是我一採納了英國的教育體制上的優點,比起考試技巧更強調變通和邏輯,這更利於適應將來社會的就業環境。

話雖如此,居於英國一年之久還是會對一些小至生活細節大至文化層面的事情不適應,如夏天日照時間短晚上十點天才會完全變黑;完全與香港不同級別的昆蟲種類;同年人對性的開放態度以及缺乏衛生意識;千篇一律的煎炸主食等,實在不能盡錄。因此我才會說第三種留學生是徘徊在矛盾與幸福的邊緣,雖能得以維繫自身的文化傳承,可也免不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衝擊。這時候考驗的就是你的意志力和心理質素。

我只是留學英國,熱愛日本,出生香港的十七歲女孩。

我的夢想是在英國倫敦讀大學並成為事務律師。我的愛好是一切有關日本文化的研究。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香港街邊買到那種最普通的燒賣。衣著風格最喜歡走日系復古文青路線。請不要扼殺不願隨波逐流盲目跟隨外國文化、堅持走MY PACE的香港海外留學生一點存活的空間。請不要否定擁有hybrid identities的我們。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