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逝世】畢生致力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 萬物理論留待後人接力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宇宙為甚麼是這個樣子?」這個問題,窮盡了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一生。遺憾的是,直到3月14日他離開人世,待解的謎團仍如迷霧。揭開宇宙神秘面紗的工作,只能留下諸位對物理學感興趣的後人接續下去。

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窮盡大半生研究黑洞,對宇宙形成、物質等觀點甚豐。而他的一生亦就是一個傳奇。(路透社)

生於1942年的霍金雖然在求學時期常常給老師看扁,但從身邊的同學給他綽號「愛因斯坦」,我們大概從中可見霍金的科學頭腦早現光芒。

中學畢業後,霍金拿到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主修物理,而且以一級榮譽畢業。在云云學科之中,為甚麼唯獨鍾情於物理學?霍金這樣說:「物理學和天文學讓人有望了解我們從何以來,為甚麼我們存在。我希望探索宇宙的深度。」

物理學和天文學讓人有望了解我們從何以來,為甚麼我們存在。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
霍金在1988年編寫科普書籍《時間簡史》,講述宇宙起源的物理學,令他更廣為大眾所認識。(路透社)

支持膨脹論 論證宇宙大爆炸

立志走物理學研究之路的霍金從牛津大學畢業後轉到劍橋,鑽研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在那個年代,科學家一個最重要的爭辯是宇宙起源學說。大爆炸派認為宇宙有一個起點,由大爆炸引起,並至今一直在膨脹;穩態理論雖然認同宇宙膨脹,但主張它沒有起點或終結,長遠來看算是靜止。

當時霍金加入了這場炒得正熱鬧的辯論,並以《宇宙膨脹的屬性》作為博士論文題目,應用數學方程式來證明宇宙膨脹理論,並在1966年、24歲之時完成。

那麼他在論文中說了甚麼呢?

霍金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倒過來應用,論證宇宙由奇點開始大爆炸。(NASA)

站在巨人肩上的霍金

要明白霍金的思考,得先重溫他以前兩位科學偉人——牛頓和愛因斯坦——的貢獻。

牛頓的蘋果樹理論我們都學過,簡言之就是所有物件也有一股力量,可以吸引另一個物件靠近。他相信質量愈大,則吸引力愈大;物件距離愈遠,則吸引力亦愈小。這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萬有引力。

比牛頓晚兩個世紀的愛因斯坦,理論較為抽象,他認為引力並非存在於空間之中,而是引力本身就是空間。打個比喻說,我們可以想像一幅布上放了幾件物品,每一件物件都會牽扯這幅布,影響其他物件。這幅布既是一股引力,亦是空間本身。

依照愛因斯坦的推論,如果一個物件的質量非常之大,大約就是比太陽還要大20倍的話,它就會承受不了自己的引力而向內自吸,最終成為一個黑洞。黑洞之中那個無限壓縮、體質無限細小的物質,我們稱之為奇點。

霍金主張黑洞最終會完全消失於宇宙,但這需要一個全新的物理學理論才能圓說。(VCG)

霍金逆向推論 闡明宇宙膨脹

站在巨人肩上的霍金將愛因斯坦的理論逆向思考,套用到宇宙的起源之上:黑洞和奇點會無限收縮,但目前宇宙正在膨脹,那是否代表兩者正好相反?如果時間倒流,從前的宇宙比現在小,那麼去到最遠古的時候,全宇宙內的物質和能量都藏在一個無限細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

1960年代的穩態理論學者認為宇宙奇點不符合物理學定律,但霍金借助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的研究,透過數學方程式論證宇宙奇點不但可行,而且令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更為完滿,完全切合物理學定律。

他在論文中的推論被視為一次理論學上的突破。取得博士學位後,霍金一直留在劍橋大學研究,與彭羅斯完善宇宙膨脹理論。

這位英國物理學家以宇宙膨脹理論出道,後來主力完善黑洞理論。(VCG)

微乎其微的黑洞輻射理論

在駁斥穩態理論後,霍金的研究志趣很快給黑洞引吸了去。

由於霍金的理論之中,黑洞只會無限縮小,不斷吸收附近的物質,這是一個不能逆轉、有時間指向的過程。霍金發現,這種現象正好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似,因為第二定律指出雖然宇宙的能量守恆,但在過程中粒子整體只會愈來愈失去秩序,亦即量度單位熵只會不能逆轉地愈來愈多。

黑洞物質和熵一個增多一個減少,霍金公布兩者似乎大有關係,並獲以色列裔物理學家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附和。霍金在1974年正式提出「霍金輻射」理論,認為黑洞其實有溫度,雖然微乎其微。他相信黑洞會緩慢地向外輻射能量,臨終關頭發生威力極大的爆炸。

物理學家霍金對歷來科學巨人的理論掌握透徹,並致力在21世紀開創新途。(VCG)

期待萬物理論 解開一切謎團

如果以為黑洞輻射已經很突破,那到了1981年,霍金的大膽猜想更是劃時代。

霍金提出黑洞的結局是完全消失於世間。這一點非常奇怪,因為根據物理學定律,所有物質都只會改變,例如水變水蒸氣,即使是吸入物質的黑洞亦只是將它們無限壓縮,都總不能夠令它們走出宇宙。所以,當霍金提出這個黑洞消失理論後,不少人直覺地認為信不過。

這個理論成為了後來所謂的「黑洞信息悖論」,霍金和物理學界在過去40年來一直嘗試破解,但是異常棘手。要揭開黑洞的真正面紗,霍金相信就要將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調和,以一個萬物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拆解當前看來是互相矛盾的局面,最終黑洞、物質、能量、宇宙等所有真相都會大白於人前。

因為霍金的猜想,近年物理學界不少有志之士醉心鑽研弦理論,希望能夠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霍金名著《時間簡史》將艱澀的物理學向大眾闡明,曾登英國《泰晤士報》暢銷書榜超過237周。(Amazon.com)

理論前瞻 普及物理學於大眾

作為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的黑洞理論至今未有實際驗證支持,成為他學術地位雖然超卓,但終其一身未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大原因。但他信心不淺,相信只是早晚問題。

物質能逃出黑洞,甚至通向另一個宇宙。假如你認為自己身處黑洞,請記住,總有路走出來,別放棄。
霍金在2016年一個講座以黑洞喻人生

不過,這大概是高瞻遠矚的巨人必然遇見的情況。正如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大膽假設時空二為一體並由重力構成,但在足足一個世紀之後才得設計精密的觀測儀LIGO證實重力波存在,由此印證愛因斯坦的智慧超卓。

但霍金絕不曲高和寡,反而致力將物理學普及於社會大眾。他在1988年推出的《時間簡史》以時間——一個非常貼身、而且人人都有經驗的概念——作為切入點,娓娓道來牛頓、愛因斯坦等巨人的理論,再轉入宇宙膨脹、基本粒子、黑洞等概念,並探討有趣話題如蟲洞、穿梭時空,最後在第11章提出萬物理論,期待有一天能夠調和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

推出科普書讓霍金的影響力走出象牙塔,自此廣為人知於國際社會。有趣的是《時間簡史》雖然洛陽紙貴,但其實很多人只買不讀,霍金的入門解說對普羅大眾而言仍然是不敢高攀。

霍金年輕的故事後來拍成電影《愛的方程式》,霍金看後亦坦言回顧了自己的人生。(VCG)

一個大團圓結局最終會否出現,或者在何時出現,告別了世界的霍金只能將解開宇宙之謎的重責交給諸位後學。

(綜合報道)

繼續認識霍金及物理學理論: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逝世 終年76歲 大半生以了解宇宙為己任

【ICON】霍金瀟灑走一回 畢生最大困惑「女人,她們完全是個謎」

【霍金逝世】20歲起與輪椅為伴 一生與絕症對抗 堅持活得正常

【霍金逝世】霍金、愛恩斯坦與牛頓 世人總是難以理解的天才們

【發現重力波】愛因斯坦預言成真 重力波證實存在 助解宇宙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