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連累中興進入休克狀態 事件中的三大教訓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美國商務部周三(18日)宣布對中興集團激活出口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出口一切軟件和硬件產品。由於中興集團產品大多使用美國高通集團芯片,且操作系統均為安卓(Android),意味以通訊設備為主的中興將難以繼續經營。
中興通訊董事長殷一民月周五(20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的禁令可能導致中興通訊進入休克狀態。而美國福布斯(Forbes)新聞網亦預計,中興將在數月內申請破產。

翻查美國商務部當時對中興通訊的調查報告發現,中興通訊當年隱瞞美方繼續與伊朗交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視覺中國)

難以否認,在中美貿易爭端激烈的今日,中興集團事實上成為兩國經貿關係的犧牲品。但同美方早前宣布制裁措施後,中方強硬回應相比,今次事件中中國官媒主動承認中方損失慘重。

《人民日報》今日發表評論員文章,強調中國應藉此機會,痛定思痛,加強半導體研發;亦批駁「禁售令對中國芯片發展重大利好」等盲目樂觀的說法。事實上,中國應汲取的教訓絕不止於此。

中國政府向半導體產業投入大量資源,但成果有限。 (新華社)

教訓一:自主研發薄弱

當前中國核心積體電路國產晶片佔有率低,在電腦、移動通信終端等領域的晶片國產佔有率幾近為零。事實上過去數年中國由企業到官方都未就美國可能採取的禁運措施加以足夠重視。官方儘管加強對半導體產業的投入,但受惠的卻大多是半導體代工產業,而非中國同美國和台灣差距巨大的半導體設計領域。

平時中國企業可以從國外廠商購買芯片組裝需要的系統,但外國政府一旦採取限制性措施,相關路徑便被封死。半導體行業作為投入周期長的行業,即使從當今加強扶持,行業成熟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同行業各方都應有足夠耐心。

中興通訊在被美方調查期間,曾出具公司官方文件,指導公司內部突破美國出口管制,向伊朗出口美國產品的方法,當中「YL」即代指伊朗。(網上圖片)

教訓二:須重視法律和監管守則 

早前美方對中興定罪的核心證據為中興一份「進出口管制風險規避方案──以 YL 為例」的內部文件,儘管被打上「絕密」的標記,卻輕易被員工洩漏機密。文件鉅細靡遺的敘述:中興集團如何在貿易禁令下,通過設立空殼公司洗錢,規避美國監管。文件甚至還提到華為公司在類似情況下,運用了何種監管手法,使華為亦受牽連。

而在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通訊案件提出的調查報告中,直指中興集團與美方達成和解協議後,並未遵守協議中開除34名相關員工的條款。但最離譜的是,中興集團連最基本的表面工作都未做:30名員工獲得獎金的通知以內部通告形式發出。在美方眼裡,已然是挑釁行為,至此中興集團的任何解釋恐怕都難被接納。

教訓三:開放市場 為時未晚

美國對中興採取制裁措施後,中方並非沒有反制措施。中國方面宣布從周三(18日)開始,美國向中國出口高粱,必須支付臨時保證金,保證金為貨物價值的178.6%。然而這一反制措施與美國對中興「斬草除根」式的制裁相比,規模上難以平衡,也未達到「對等制裁」的效果。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市場開放一直保持「為我所用」的態度:對於中國缺乏的農產品進口保持包容,但對西方佔有優勢的產業一直持保留態度:包括科技、汽車、金融在內,西方企業往往面對高額關稅或產業進入限制。這一模式在保護中國產業的同時,也令貿易衝突爆發時中國缺乏反擊的籌碼。

無論是高粱或黃豆,中國大多出於賣方市場地位:由於農產品難以在短時間內生產,中國在尋覓替代賣家時需要承擔價格提升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西方優勢產業並未在中國境內紮根;即使有,也像汽車行業一般以合資形式出現,制裁將導致相關國企受牽連,令中國政策選項十分有限。這一平衡,只有在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後,才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