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馬華公會近乎覆滅 大馬華人為何拋棄了執政黨?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馬來西亞的首次政權輪替終於在5月10日實現,對當地近700萬的華人而言,政權輪替的意義不僅是「新政治,新氣象」,也是提升族群地位的契機。外界可能困惑,既然華人要追求族群利益,為何不支持「馬華公會」這個成立於1949年的傳統華人政黨呢?
《香港01》記者杜晉軒以大馬華人的身份,在大馬各地親臨此次大選之後,記錄下自己的觀察。

華裔選民對馬華公會及大馬政治現狀的不滿,最早在2008年3月8日的第12屆大選爆發,馬華公會從此前的31國席與76州席,減少至15國席與32州席;從2008年起,馬華公會更進入「失落的十年」,「華人海嘯」擴大下,馬華公會在2013年大選時,只剩下7國席與11州席,被華社戲稱為便利店「7-11」。而在今年的509則是「全面潰敗」,只剩下1國席和2州席,唯一國席由馬華公會署理總會長魏家祥以區區303張多數票守住。

馬來西亞大選結束,馬哈蒂爾將以92歲高齡再次擔任首相。(路透社)

華人摒棄種族政治

事實上,馬國華人已全面拋棄了基於不同種族政黨的族群政治。儘管本次選舉中,大部分華人支持的民主行動黨(源自於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其領袖同黨員大多由華裔組成,也在馬國華人草根階層有強大影響力,可被視為一個「華人政黨」。但行動黨亦接納其他族裔人士加入,例如知名印度裔律師卡巴星(Karpal Singh)便在2004年至2014年期間任行動黨全國主席,而行動黨亦不以種族為基礎展開政治活動。

行動黨長期以來被國陣與巫統批評為「華人種族主義政黨」,在馬來族群中被「妖魔化」。但由於本屆大選時,國陣政府禁止馬哈蒂爾的土著團結黨用該黨黨旗上陣,因此希盟決議一同使用公正黨的標誌。儘管這一決定是國陣打壓下的意外產物,但馬來裔選民接納了長期被妖魔化為「華人種族主義」的行動黨以公正黨黨旗上陣,也意味著族群平等的開端。

馬來西亞大選三大陣營示意圖(香港01製圖)

希盟內土著優先聲

不過華人族群也非全然無隱憂,馬哈迪在選前已宣佈若執政,會在選後舉辦「土著大會」,探討馬來族群的權益及未來發展。馬哈蒂爾認為馬來人還是需要協助的族群,他表示族群的貧富差距會引起嫉妒甚至仇恨,因此政府應加強協助馬來人,但不代表邊緣化其他族群。

欣慰的是,從選舉結果來看,希盟成員黨內,代表馬來民族主義路線的土著團結黨在希盟所獲得的113席中,僅拿下13席,而主張多元主義的公正黨和行動黨共獲得99席。雖然是由土著團結黨主席馬哈蒂爾任第7任首相,但希盟已無法再如過去國陣時期,由巫統一黨獨斷,領導其他弱勢的成員黨,馬哈蒂爾勢必須面對希盟各具有雄厚民意基礎的成員黨的制衡。

行動黨柔州國會議員候選人劉鎮東,成為少數落選的行動黨候選人(香港01記者攝)

馬華內鬥失民心

馬華公會不再受到華裔選民支持,除了華裔急於求變,對執政61年的國陣已然厭倦;還因為馬華公會常年來內部鬥爭,失去有能力的領導人,在國陣內部面對一黨獨斷的巫統,「當家不當權」。儘管馬華公會在這兩屆選舉訴諸「內閣不能沒有華裔部長」這樣的「悲情威脅」,但在民心求變的巨大浪潮下,已回天乏術。

另一方面,關於部分馬國華人對於馬哈蒂爾欲檢討部分中資專案的疑慮,這些背後的「馬來民族主義」疑慮並不會因選擇了希盟而全然消失。回顧2009年5月,當時甫就任馬國第五任首相的納吉布受訪中國,而納吉布父親前首相敦拉薩更在1974年一手促成馬中建交。若馬哈蒂爾回國任首相後的首個出訪國家為中國,或許既能安撫中方,也能減輕華人族群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