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程導彈協定】 中導協定已過時? 改良總比廢棄好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退出《中程導彈協定》,被條約締造者之一的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li Gorbachev)斥為「缺乏智慧」。事實上,戈爾巴喬夫也意識到:當年簽訂條約的國際局勢早已不同今日;但特朗普顯然有更妥當的處理方式。

不少人想像中,美蘇簽訂《中導協定》時應是一副劍拔弩張的局面。然而,協議簽訂的1987年10月,時任蘇共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已在「新思維」旗號下,啟動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內平反約100萬政治反對派,對外則從阿富汗撤軍並削減軍費,減少對東歐國家的控制。一系列行動已促使美蘇關係大為緩和,《中導協定》更像是兩國關係轉暖的成果。

1985年,戈爾巴喬夫(左)和列根在瑞士日內瓦峰會達到反核戰共識。(網上圖片)

克里米亞危機 美俄互信消失

然而,隨着克里米亞事件爆發,「美俄一家親」的場面也難復現,雙方更相互指責彼此違反協議。在俄羅斯看來,美國的無人轟炸機亦屬於《協定》規範的陸基導彈。而美國則指控俄羅斯將伊斯坎德爾—M型(Iskander-M)導彈部署在西部邊境,有違協定精神。

兩國互信消失,協定也難以維繫。早前美國國會通過新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容許國防部斥資研發中程導彈,事實上已宣告條約名存實亡。但除了和俄羅斯互信減少,美國退出《中導協定》,也箭指中國。

美國副總統彭斯周四(4日)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說,指責中國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美聯社)

退出協定 箭指中國

《中程導彈協定》簽署時,中國戰略導彈力量尚薄弱,難以對美國在亞太區域戰略目標,及其盟友構成威脅。但近30年來,情況卻有所逆轉。

目前,中國東風系列導彈不僅包括《協定》中規定的中程導彈,更根據打擊目的不同,細分為3種射程:東風—16導彈射程約1000至1600公里,被稱為「沖繩快遞」,以第一島鏈的美軍設施為假想目標。東風—21射程約2000公里,可打擊日韓全境,更衍生出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東風—21D反艦飛彈。較遠射程的東風—26則被稱為「關島快遞」,以第二島鏈為目標。

東風-26中長程州際彈導導彈,因為導彈可運載核彈頭到4,000公里範圍內的關島,因此被稱為「關島屠夫」。(VCG)

導彈威懾美國 阻介入亞太戰事 

中國發展多層次彈道導彈系統,旨在執行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價格低、數量多的陸基彈道導彈,可對西北太平洋的美軍力量實施飽和攻擊,彌補兩國海軍實力的差距。該戰略不求主動進犯美軍,只求中國同台灣、日韓及南海國家交戰時,增加美軍介入戰事的成本。

由於《中程導彈協定》的限制,美軍無法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部署攻擊性飛彈,改以薩德、愛國者等防空系統代替,以盡量削弱解放軍威脅。對美國鷹派而言,這樣的限制自然如鯁在喉。美國退出協定後,西北太平洋將朝「火藥桶」再靠近一步。

常規導彈第一旅正發射東風-16。(央廣軍事)

選擇暴走 不如改良

美國此次「忽然退出」《中導協定》似貫徹了特朗普一貫的路數:先退出既有協定,再要求重新談判。2017年年初,特朗普甫一上任便宣布退出TPP協定,逼迫日本等國同華府進行雙邊談判,結果換來後者退讓。嚐到甜頭的特朗普似乎想估計重施。明天(10月23日),美國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將同普京會面,相信也會提出美方訴求。

但相比起經貿協定;涉及國防安全,尤其是戰略武器的協定卻一點也不易達成。由中程導彈威脅引發的古巴導彈危機於1962年爆發,相關協定卻在25年後才達成。在如今美俄、美中關係趨冷的背景下,達成新協定難度更高。各國進入新一輪戰略武器軍備競賽已成定數。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因古巴導彈危機一度令世界陷於第三次世界大戰邊緣。(資料圖片)

美撒手非良策 何不一齊「傾傾」

貿易戰可令各國經濟增速減緩,但「軍備競賽」的燒錢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預估,美國自1940年來花費在維護核武庫的經費高達5萬億美元,俄羅斯則將軍費大半投入戰略火箭軍。

比起金錢開支,軍備競賽為世界帶來的安全風險代價更高。以亞太地區為例,當下中美正保持一定程度的力量平衡:美國未在中國近岸部署攻擊性導彈;反之,美國本土附近也無中國陸基導彈。一旦後者打破先例,在關島等地部署攻擊性導彈,想必中國也會試圖「以牙還牙」。屆時,類似古巴導彈危機再次爆發,也非癡人說夢。

隨着時局變化,既有協定可能過時。華府大可同莫斯科商議,明確中程導彈涉及範圍;或同中國談判,以其他條件換取中國加入裁軍步伐。但若走上「玩火」之路,非但無法達成其戰略目的,反可能將各國一同拉入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