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再見貿易分歧 為何美歐建不成「對華戰線」?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每年一度的第21屆中歐峰會,將於周二(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中方將由總理李克強代表,而歐盟方面則有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及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主持。繼上月底習近平、馬克龍、默克爾及容克的巴黎愛麗舍宮會面後,外界對是次中歐峰會抱有期待。可是,根據路透社報道,中歐雙方在投資協議問題上可能談不攏,或導致峰會共同聲明難產收場。在貿易層面上,中歐有分歧,中美亦有矛盾,何以美歐這對傳統盟友,一直沒有組成對華統一戰線?

中歐峰會 卡在「市場准入」的老問題?

路透社引述一位歐盟官員表示:「我們想要清楚表明我們要如何與中國合作,而非發表一份毫無意義的聲明。」

3月26日,容克、習近平、馬克龍與默克爾在巴黎愛麗舍宮會面後,一同會見記者。(路透社)

雙方的一大分歧,似乎是在於雙方「全面投資協議」的訂立上。歐盟一直不滿歐盟的市場向中國中門大開,而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卻時有阻礙,希望透過有關協議,讓歐盟企業在中國能獲「公平且平等的對待」。

此項全面投資協議的談判,早在2013年開展。歐盟在上月公布的《歐盟-中國:策略性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亦有特別提及,並表示會在本年力求實質進展,期望在2020年達成協議。

不過,中方似乎對協議有所躊躇,因而不願在中歐峰會聲明上承諾完成協議。

類似中國市場准入的爭議,是美歐對華貿易的共同利益所在。然而,何以在今日中美貿易爭執之間,歐盟似無扮演任何角色?

美歐對華取態的「兩大根本差異」

美歐未有共同戰線的主因,在於特朗普政府與歐盟對中國及貿易政策的取態,皆有根本性的差異。

4月4日是北約70周年。特朗普對盟友大力施壓的策略雖然尚算奏效,但賠上與其他成員國的友好關係。2018年更上演史上最分裂峰會。(Getty Images)

一、中國對美國是挑戰 對歐盟卻是機遇

首先,中國的經濟冒起,勢將改變自二戰以來美國獨大的格局。在特朗普的眼中看來,這是對美國地位的挑戰,因而要予以壓止。

特朗普上周在一場共和黨活動中,就曾聲言:「如果你們有個正正常常的總統,(中國)在兩年之內就會追過我們;不過現在他們要追過我們還要等一段長時間。」由此可見特朗普政府的盤算。

相較之下,歐盟向來是一眾小國的共同體,中國的經濟冒起根本沒有挑戰其國際地位,甚至在經濟上帶來了不少雙向投資合作的機遇──例如中國是德國汽車在歐洲以外的第二大市場,近來德國經濟表現不佳,不少評論都指向中國經濟下行的因素,可見雙方的依存關係。

因此,從歐盟的視角看來,對華貿易是互利務實、有危亦有機的戰略關係,而非你勝我負的零和遊戲,與特朗普政府的態度截然不同。

特朗普上周二(2日)晚出席共和黨國會全國委員會(NRCC)晚宴,大讚自己的對華貿易政策之餘,更笑言他曾稱呼習近平為「皇帝」(King),卻遭後者否認。(路透社)

二、貿易政策:歐盟重原則 美國重實利

其次,歐盟在貿易政策上,立足於原則問題,而非特朗普政府所關注的即時實利問題,因此雙方的合作空間其實甚為有限。

觀乎歐盟在對華貿易處理上的各項表態,歐盟所堅持的其實是「任何企業都應有公平競爭」的原則,因此所會要求中國對歐盟企業開放市場,而且要妥善處理國家補貼的問題。

如果中方不願開放部分市場,在中國企業想進入歐盟相應的市場之時,歐盟亦會將此事納入考慮──這正是一個立於原則之上,再作細分處理的政策。

相較之下,美國對中國貿易的處理,卻似有集中在非原則性的短期利害,例如減少中美貿易逆差等。然而,這種由兩國政府去訂立的進出口採購安排,雖然短期內可能有利美國某些企業,卻是明顯以政治干擾市場的操作,為歐盟所難以接受,更與美國口中「結構性改革」背後的貿易原則有所違背。

主理對華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他要求中方容許美方在認為中方未有信守貿易協議的情況下,單方面以關稅方式懲罰中國,卻不容中方有對等的權利,可見美國求勝之心。(Getty Images)

特朗普的單邊政策 中國歐盟皆「中槍」

致使美歐無法形成對華戰線的最大障礙,更是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與他國進行單對單談判,以美國市場之大取得優勢,去壓服他國作出優惠美國的讓步。

《華爾街日報》就曾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去年4月訪問美國之時,就曾提議與美國就雙方共同利益,建立針對中國貿易政策的統一戰線;然而,當時特朗普的回應,卻是他不想見到歐盟在中美貿易協議中圖利。

馬克龍在上任之初,曾試圖與特朗普交好,如今卻似是美歐政壇上的一對仇人,曾在公開場合、社交媒體上互相嘲罵。(路透社)

同時,特朗普亦以鋼鋁關稅的模式,加上汽車關稅的威脅,以對華貿易戰的同一劇本,向歐盟操戈。美國商務部早在2月中將「進口汽車或威脅國家安全」的報告,交到特朗普手中,特朗普有90日時間決定是否要向歐盟汽車增加關稅,如今留中不發,成為懸在歐盟汽車產業頭上的利劍。

歐盟雖知在對華貿易上與美國有共同利益,然而眼見美國正要將歐盟像對中國一般如法炮製,叫歐盟何以與美國聯手?

在美國單邊主義甚囂塵上的背景下,維護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更成中歐更趨緊密合作的基礎──這對於雙方都是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任由美國借其市場勢力去任意迫使他國屈服,中歐雙方最終都會身受其害。

在歐美政商界,都有不少人希望美歐聯手制華,不過在特朗普坐鎮白宮的情況下,這種希望只能停留在希望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