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年四個貿易協議的戰略打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繼於大阪G20峰會之上與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自貿協議之後,歐盟旋即又於周日(6月30日)與越南簽訂另一項自貿協議。
加上去年7月中簽訂的「日歐自貿協議」和10月與新加坡簽訂的同類協議,歐盟在短短一年時間之內已達成了四項舉足輕重的自貿合作。不過,在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這其實不讓人意外。

不容輕視的南方共同市場

雖然日歐自貿區以接近全球生產總值近三成規模,坐上全球最大自貿區的地位,不過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於上周五(6月28日)達成的協議,實際經濟影響卻比日歐協議更大。

南方共同市場由巴西、阿根廷、巴拉圭與烏拉圭四國組成,加上被中止成員國地位的委內瑞拉,人口接近3億,若當作一個整體計算,其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五。

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國家的貿易額雖然稍低於歐日之數,不過由於這些南美國家原有關稅遠高於日本,協議達成之後歐盟每年將減少40億歐元的關稅開支,比日歐自貿協議帶來的減省數額高出4倍。

同時,歐盟企業也能打進南方共同市場國家的政府採購市場,對近年強調建設全球競爭企業的歐盟產業政策甚有助益。

阿根廷與巴西的國內經濟形勢甚差,此時願意自減關稅,可算是對抗保護主義的最佳例子。(路透社)

南美大國撐自貿 同抗保護主義

這次協議的簽訂也顯示出,雖然南美最大經濟體巴西有人稱「熱帶特朗普」、曾公開指特朗普為偶像的右翼民粹新總統博爾索納羅(Jair Bolsonaro)當政,而阿根廷總統馬克里(Mauricio Macri)在本年選戰中也被左翼民粹政敵圍攻,這些南美國家還是堅守自由貿易的原則。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氛圍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更大讚這協議的簽訂是「歷史性時刻」,也是「我們堅守以規則為本貿易」的重要訊號。

此等言詞,與去年日歐自貿協議簽訂時,歐盟開宗明義直指協議的一大重點是對抗保護主義,可謂一脈相承;也與大阪G20首腦共同宣言,因美國反對,而沒有將傳統上「反對保護主義」的文句加入,相映成趣。

除了與南方共同市場的這項重大自貿協議之外,歐盟與越南簽訂的自貿協議也不容忽視。

在美國反對下,大阪G20的共同宣言再無提及反對保護主義。(路透社)

越南歐盟聯結東盟的踏腳石

歐盟是越南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總值達425億美元,排名僅次於美國。歐盟對越南的貿易逆差更高達287億美元。巨額逆差之下,歐盟的「應對手法」是向越南的99%商品扣減或取消關稅,與美國漸見對越貿易逆差接近400億美元而有意劍指越南的做法迥異——特朗普日前受訪就說:「越南佔我們便宜的情況比中國更為嚴重,所以那邊的情況十分有趣。」

在歐盟的官方說法中,「越南」更不只是越南,而是東盟十國的代表。東盟國家經濟的年增長接近5%,目前已成為歐盟主要拉攏的貿易對象。其官方說明文件就指出類似歐越之間的自貿協議——包括歐盟與新加坡達成的自貿協議——將會成為「未來兩個區域對接協議的踏腳石」。

根據越南官方的預估,歐越協議至2023年將為越南經濟帶來每年2-3%額外的增長,其後數年更有可能趨近4-5%。東盟其他國家他朝若見越南之成,歐盟與東盟之間建成自貿之期就不遠了。

越南已發展成手工業產品的出口大國。(路透社)

歐盟標準漸成普世標準

其實,如果我們歐日、歐越,以及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的自貿協議合而觀之,不難看出歐盟在保護主義崛起之際,正在默默組建一個以歐盟標準為核心的龐大貿易圈。

在歐盟與第三方國家或地區簽署的任何自貿協議中,其中的一大內容就是各種商品規範的融通問題——例如如果協議雙方對於某產品的環保或安全要求等等極不相同,即使關稅全免,一方產品要打進另一方的市場也是成本高昂,甚至是不可能,造成所謂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因此,在以上三項自貿協議中,歐盟分別強調「商品規範合作」、「去除技術性分貿易壁壘」等項目,鼓勵各方使用同一標準之外,也促成建立國際標準的努力。歐盟對各種商品規範完備,自然也在此佔據優勢。

建築平凡的歐盟委員會總部,讓人時有低估歐盟影響力的錯覺。(路透社)

或建成「革新版世貿組織」

而且,以上三項自貿協議,在地緣考量上各有其重要性。首先,歐日協議有助歐盟連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內的環太平洋國家。目前,歐盟已與CPTPP內的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等國已有雙邊協議,歐日協議這一步對日後與CPTPP國家整體重訂協議甚有助益。

類似的操作也運用在東盟國家之上。繼去年底與新加坡訂約後,如今又有越南的加入,而且後者更扮演同時是CPTPP成員國的雙重身份。

由於CPTPP與東盟的商品標準統合遠不及歐盟各國之間般成熟發展,歐盟此舉可算是搶佔先機。而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的協議,也可算是歐盟配合後者本身在南美洲區內擴展貿易融合的操作。

如果各區板塊終能融為一個龐大的類自貿圈,其實力以2018年數字計算就已接近全球近半生產總值,而且區內國家在全球層面上的相對優勢種類繁多,有勞動力成平較低的國家、有各種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有科技龍頭國家與世界金融中心。這個類自貿圈將能憑其一己之力革新世界貿易的規則,而區外的國家則只有接受國際遊戲規則,或者自絕於世。

不少國家寄望奧巴馬時代的美國回歸,然而特朗普的當選已證明即使「美國回歸」了,也可以再次「離開」。(Getty)

其實早於奧巴馬當政下的美國,其《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的嘗試,正是想走今日歐盟的這一步棋,最後卻在國內反對壓力及特朗普上台的形勢轉變下告吹。

由一個愈來愈沒有中心的歐盟去主導這個國際多邊合作新形勢,總比美國當盟主的世界秩序為佳。不過,國際政治正處於風雲變色之際,而此等新國際架構的建立又是以十年計的漫長過程,歐盟與世界各國能否走畢全程,如今也還是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