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外資數據逆勢增長 中國的「王牌」絕非稀土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北京時間7月2日,中國商務部召開「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新聞發佈會,公布了今年1月至5月以來,中國利用外資的數據。

數據顯示,1月至5月,實際利用外資3,691億元(1人民幣約合0.15美元),增長6.8%。增速較去年同期加快5.5個百分點,較一季度也有所加快。

其中,德國對華投資增長100.8%、韓國增長88.1%、日本增長18.9%、英國增長9.2%、美國增長7.5%,歐盟對華投資增長29.5%。新設或增資合同外資5,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605個,增長45.4%。

外國直接投資逆勢攀升

就全球來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6月12日發佈《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稱,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較上年下滑13%,該數據已經連續3年下滑,降至1.3萬億美元,是次貸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雖然美國仍以2,520億美元的規模位居榜首,但在此期間卻下降了9%。而位居第二的中國,在2018年吸引外資的能力則不減反增。去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摺合1,350億美元,增長3%,主要投資來源地中,新加坡、日本、英國、美國實際投入金額同比分別增長8.1%、13.6%、150.1%和7.7%。

全球投資者在中國新設立的公司數量也比去年增加了70%。考慮到全球跨國投資下降19%的情況,這種現況頗為驚人。

中國正在建設多個自貿區,成為改革開放2.0的試點。(視覺中國)

在2019年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情況下,外資1月至5月在中國的活躍程度仍在加大。美國總統特朗普在G20大阪峰會之前說:「現在的情況是,人們正在離開中國。很多公司正從中國遷出,一些公司回到美國,因為他們不想支付關稅」。然而從數據來看,卻並非如此。

特朗普不止一次表示,關稅正在「殺死」中國,公司、生產線和資金正在撤離中國,中國一定會因此妥協。然而這樣的投資數據卻不符合特朗普的表態及預期,畢竟就連美國企業在貿易戰的影響之下,對中國的投資也在上升。

特朗普說千萬美元的關稅正在流入美國,的確沒錯。一些企業因為多重原因決定將工廠和生產線遷出中國,也是事實。但是巨額的關稅不僅沒有讓資金回到美國,也沒有讓投資真正離開中國。

不止是改革開放2.0的商機

不少外界的聲音解讀,中國的外資吸引力,可能來自於市場開放帶來的商機。隨着中國改革開放2.0的開始,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措施逐步出台,在全球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今天,這些措施的影響力的確不應小覷。

外界期待的中國金融、保險、服務業的全面開放即將到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日宣布,將原定2021年取消的證券、期貨、壽險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提前到2020年實現。G20峰會上,中方也宣布了一系列重大開放舉措,包括新設6個自貿試驗區,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等。

中國負面清單的大幅縮減更讓外界看到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6月30日再次縮減限制外資的負面清單,在《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9年版)》中,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條目由48條減至40條,壓減比例16.7%;自貿區負面清單條目由45條減至37條,壓減比例17.8%。而6年前,全國版負面清單高達 190條。

習特會讓中美貿易戰火暫停,但博弈仍將繼續。(路透社)

不僅投資更為自由,外資在中國所受保障也會更完善。《外商投資法》的配套法規和規章的制定,將引入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是中國對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要求的回應。

去年底世界銀行發佈的《2019營商環境報告》,把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提升32位,而從今年的外資數據來看,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的看好,也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改革開放2.0雖然起到了助推作用,但這些措施畢竟不是決定企業向何處投資的根本因素,外資在中國的逆勢增長,還是要追溯到中國市場的本身。

市場才是貿易戰「王牌」

貿易戰走到今天,也許最令美國感到尷尬的還不是外資對中國持續的熱情。發起貿易戰,是因為中國「不公平貿易」,也就是在美國看來,中國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制度,市場自由受到限制、政府補貼過多、外資受到歧視待遇,並且還要「強制轉移知識產權」。

可是今天的情況如何呢?美國何不是「強制」向進口中國產品的美國企業加徵關稅?對中國科技企業華為公司的打擊,何不是「政府的手」在保護本國產業?但是這些措施改變不了的是市場本身的選擇。

在貿易戰的陰雲下,在全球經濟和投資低迷的情況下,外資選擇中國不是任何人的逼迫,而是市場經濟自然的結果。

中國有着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產階層群體,目前是全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在互聯網、醫療、教育等領域還有許多潛力尚未開發。隨着中國民眾收入的繼續增加、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消費結構的升級,中國市場的活力還有很大被激發的空間。

7月2日,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表示,按照樂觀預計,中國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望達到8.2%,這體現了中國經濟在壓力下的耐性。

日本、歐盟、美國等重要經濟體的眾多跨國公司對中國投資力度不減,如日本松下把多個事業部「指揮中心」從日本搬到中國,還宣布成立新的「中國·東北亞社」;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6月透露可能在中國建造更多工廠;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近期增資30億元人民幣升級在中國的科創中心。這些企業看重的都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和高效率。

其實,看透了這些,就知中國不需要所謂的稀土禁運、朝鮮問題來應對貿易戰,因為中國的市場才是真正的「王牌」。而對特朗普來說,中國銷售產品到美國是「佔便宜」,那麼全球企業都籌謀着如何佔有中國的市場,這算不算是「佔便宜」呢?

多年來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在貿易戰中成為了一個干預全球市場的角色,還並不成功,這一點可能才是令美國最尷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