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有話說】中國出乎世界意料 貿易戰下中美均需調整心態

撰文:楊語濤
出版:更新:

中美雙方均已確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在中國國慶假期後一週率團赴美,開始中美第十三輪經貿磋商。輿論在預測新一輪談判走向的時候,已經習慣性地將預期調低,畢竟此前中美之間的較量已經有向「金融戰」蔓延的趨勢,不久前中國副部長級代表團赴美,還發生了臨時取消部分行程提前回國的情形,而「特朗普想把中國企業逐出美國股市」的傳言更是讓國際社會震驚,好在白宮出面證實這則傳言僅僅是傳言。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顧清揚向《香港01》記者表示,貿易戰帶來的影響要比人們想像中的更深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全球的穩定發展,美國開了一個非常糟糕的頭。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一些關鍵的第三方力量需要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他特彆強調,貿易戰發生的很大因素在於中國的快速發展出乎了幾乎所有人預料,中美雙方都應該儘快調整心態,美國應該幫助中國融入全球治理,而不是視中國為威脅;中國則需要儘快學習並掌握成為一個大國的各種能力。

01:美國財政部雖然否認了「美國政府打算將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退市」的傳聞,但中美之間存在的分歧與矛盾似乎並沒有減少。
日前中美兩國副部長級代表在美國進行先期磋商,為10月的新一輪經貿談判做鋪墊,這是自7月中美貿易戰逐步向「金融戰」蔓延以來雙方談判團隊首次當面接觸,兩國一度發出積極信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宣布讓437種中國進口產品豁免加徵關税一年。然而中國代表團隨後取消參觀美國農場行程提早回國,有觀察者認為這意味雙邊貿易談判可能不盡人意。
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化的態勢不變。中美貿易戰進行至此,你認為對世界來說意味着什麼?

顧清揚:我對目前中美貿易戰的理解是,美國跟中國幾次交鋒之後,變得更加有急迫感,儘量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正式展開之前結束與中國的貿易談判的目標已經很明顯,特朗普要有一些看的見摸的着的、可以向美國選民交代的成果,所以他急於達成協議。

為了這樣一個目標,美國採取了凌厲的攻勢。雖然兩方都在承諾在談判,但是我覺得美方依然在使用極限施壓的那一套,目標比較明確,就是要儘快把協議達成。這既有美國大選的壓力,也有跟印度、歐盟等談判的需要,雖然美日貿易協議已經達成,但如果啃不下中國這塊「骨頭」的話,後面的談判也是比較麻煩的,所以美國急於達成一個對美國比較有利的談判結果。

從中國來看,從去年3月份到現在與美國多次「交手」,中國已經基本上對美國的思路與套路有所了解。中國在這一年半中間他沒有閒着,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在國內加快了改革,包括《外商投資法》、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全方位的自貿區實現連片、最近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等,很多改革事項都在緊鑼密鼓的推進。在中國國內加快改革、釋放改革紅利,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實際上是應對中美貿易戰最有利、最有效的工具,是治本之策。

從外部來看,中國從去年開始大幅度調整對外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結構,前不久發佈的國際貿易數據顯示,中國對歐洲、對東盟以及對日本的進出口貿易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增長了47%。也就是說,中國在一年多的時間裏還算比較成功的開闢了美國以外的貿易市場,這對於滿足國內的能源、石油、大眾農產品的需求非常重要,不會因為美國加關税使得中國在這些大眾商品方面斷供或者造成一些麻煩。

從戰略上講,開闢更廣泛的貿易市場、保證進出口貿易水平,讓中國對美國的依賴變得更小,更有利於在談判桌上跟美國進行討價還價或者較量。中國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國際區域積極開拓貿易市場,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抵消美國打貿易戰帶來的損害,進出口貿易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然這裏面有很多因素),但是總體上中國在這方面做的還算是相當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推行的改革已經開始展現出一些效果,比如說私人企業投資的問題,PMI指數雖然還是比較低,但是至少降幅得到了控制,這給中國在中美經貿談判方面帶來了更加有利的戰略地位。我想這就解釋了中國為什麼可以在最近幾次(對美國)進行有力的還擊,因為中國不怕了,中國有了這些底氣,看清了美國的底牌,通過改革讓國內的壓力有所緩解,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最近幾次的還擊是精準的、有針對性的。

美國社會衝突近年來似有逐步加劇的趨勢。(AP)

01:說到「精準」,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主流媒體普遍發出的聲音是,在目前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的較量中,中國的動作很有針對性,而特朗普政府則「打」得混亂,沒有章法。

顧清揚:美國採取大規模、全方位的「狂轟濫炸」,中國採取一種精準式的打法,它達到的戰略意義實際上也更準一點、效果更好一點,我完全同意你的評述。

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是,縱觀美國過去處理重大國際糾紛的過程,包括比如說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內部就開始分化。這次美國對中國開展貿易戰,在去年一開始的時候,共和民主兩黨可以說是同仇敵愾對付中國,美國的藍領工人、農民們都一致擁護特朗普。

但是一年多時間過去後,美國社會實際上在分化,這就是美國社會的特徵。由於貿易戰的結果苦樂不均,受到打擊的企業,比如美國的汽車工業,特別是種植大豆的農民,他們的怨言就開始普遍的表露出來了。美國這樣的社會,經不起內部分化帶來的消耗,所以我想現在對美國來講,貿易戰的前景更不樂觀。

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的影響,我認為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加深遠,即貿易戰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還有產業鏈供給造成的混亂,比預想的要更加嚴峻。現在我們看到全球的貿易活動、投資活動包括供應鏈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混亂,這對全球經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告。

為什麼這樣講?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基本上是每十年經歷一個周期。但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已經經過了11年,按照每十年一個經濟週期的假說,那麼現在本來應該到了經濟衰退的時候了。這時如果各國加強政策協調,特別是各個央行的加強貨幣政策協調的話,是會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復甦與鞏固的,至少是儘量保持現狀,不要跌入衰退。

但是由於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攪亂了全球經濟的步伐,會造成大規模的貿易、投資、供應鏈紊亂,這種紊亂可能會使得全球經濟進入衰退。這是我最大的擔心。

01:近一段時間以來各國公布的經濟數據似乎已經有了經濟衰退的先兆。

顧清揚:很多國家的央行不約而同進行降息操作,這時什麼意思?就是大家都覺得上一輪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減退了。如果只有一兩個國家的央行這樣做,反映的可能是個別國家的特殊性,但如果很多國家的央行都這麼做的話,反應的可能就是大家對衰退的共識了。

01:德國央行都已經推出了30年期的負利率國債。

顧清揚:是的,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全球面臨的一個重大就是,世界應該走向何方?怎麼看當下全球治理的亂象?我認為,大國間的角逐或者國際地緣政治的爭奪,不應以犧牲全球的發展為代價。全球現在面對前一些所未有的挑戰,包括今年突然顯現出來的全球變暖加速的問題,以及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全世界攜起手來,尤其是各國政治家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而在這個關鍵時刻,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導致了一些負面效果顯現,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01:作為長期工作與生活在新加坡的學者,你所表達的態度,可以代表新加坡這樣中美之外第三方國家的普遍狀態嗎?

顧清揚:我不能代表新加坡,從我所處的環境來觀察,大家普遍的心態是希望全球能持續發展,希望國際上的多邊合作框架能繼續維持並不斷改進。如果說二戰以來的70多年,一些多邊合作框架出現了問題,比如WTO(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或者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社會應該一起攜手對這些多邊框架進行改革,甚至是大規模的修正,但前提是應該全球共同努力,應該是多邊主義的而不是單邊主義的做法。

任何國家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如果感到委屈了,也應該是以協商的方式來討論,力求獲得一種雙贏的結果。說白了,如果美國認為它有委屈,比如它認為它的本土的製造業處於某種不公平的環境中——如果有的話,你可以拿出來討論和協商,而不是採取咄咄逼人的、粗暴式的打壓的做法,那不是國際關係準則中一個國家應該有的風範。即使美國的抱怨有一些道理,但仍不足以成為對其他國家採取極限施壓的理由,大家應該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則,可以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通過協商等方式來尋找解決方案。

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更好方式,而不是逼着某個國家「投降」。這涉及國際關係中的基本原則問題,關係到我們要為以後樹立一個什麼樣的榜樣的問題。

01:更何況美國的實體產業空心化從根本上是由其經濟結構所決定的,並不是中國或者某個與美國之間存在貿易順差的國家造成的。

顧清揚:是的。市場經濟下的全球貿易活動不可能是絕對公平的,有些國家會有不公平的感覺,但是這些都可以在多邊框架下拿出來討論,也可以跟對方進行友好的協商,我認為這應該成為一個全球共同的行為規範,不能因為一個國家要解決自身的問題而以犧牲全球的發展為代價,這是完全不對的。

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僅僅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而是應該以全球發展為優先,全球共發展才符合更大的自身利益。

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應該在維護全球穩定發展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AFP)

01:你所說的觀點似乎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此前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有一個表態,希望能夠「撮合」美國與中國,平息這場貿易戰,而不是任由局面愈演愈烈。

顧清揚:我和你的觀察是一致的,特別是前一段時間的G7峰會,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發言,包括德國、法國、英國這「三巨頭」的表態與肢體語言,我認為都傳遞出了正向的信號,就如你剛才講的,中美之外的第三方應該成為一股更強的力量。

第三方力量原來一直在觀望或者是感到彷徨的,比如歐盟或者英國,但是我覺得他們不應該只是滿足於觀望跟彷徨,應該成為一種「撮合」力量,因為像歐盟和英國,在美國與中國的視野中不可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國,他們是有話語權的。如果他們能站出來,從維護全球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撮合,讓美國與中國各讓一步,從而獲得挽救全球發展的機會,我覺得這會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

01:這就又要說到新加坡,此前在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的活動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強調美國應該要接受中國的崛起,而不是把中國看成威脅。這已經不是李顯龍總理第一次做類似的表態了。

顧清揚:實際上我覺得中國的快速發展確實是出乎意料之外,不止是出乎國際社會的意料,也出乎中國本身的意料。面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對於中美來說,應該怎麼辦?

我認為中國和美國兩方面都應該調整,快速調整自身的心態。從美國方面來講,美國應該接受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成為一個日益發展壯大的經濟體,接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更大的話語權和參與權;美國也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幫助中國融入到全球治理中間去,而不是採取一種猜疑、恐懼、懼怕甚至是拒絕的態度。

今天的世界已經變的非常複雜,美國自身也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只靠美國一己之力無法解決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比如說全球氣侯變暖、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問題等等,包括雖然表面上把恐怖主義有形的組織已經摧毀了,但是恐怖主義的一些思想與影響力依然存在。

美國一個國家沒辦法應對全球這麼多艱鉅的挑戰,所以美國需要幫手,不僅需要歐盟、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幫助,也需要發展中國家中的大國——中國的幫助。所以說美國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接受中國發展的事實,因勢利導的把中國引入國際治理當中去,而不是採取拒絕的方式。我是覺得這是美國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

從中國方面來講,中國長期處於一種內向型發展的狀態,雖然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但是中國的開放主要是立足於本國的發展並以國際貿易為目的,中國的投資和產業走出去也就是最近九年來的事,大約從2010年之後才開始大規模「走出去」的過程。

所以中國還缺乏經驗,還需要從多方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如何與全球各個利益相關方,包括美國、發展中國家、周邊鄰國等,一起來(成長)。中國的角色已經變了,以前中國一直秉持鄧小平講的」韜光養晦」的低調態度,但是,幾乎是「突然」之間,中國變成對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快速學習,快速地掌握成為一個世界大國角色所應該具備的知識、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向全世界進行解說的能力。

總之,我覺得中美雙方都應該做出努力調整,但所有調整都應該是建立在一種平等、協商的氛圍中,而不是採取零和遊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