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迪必須死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巴格達迪死了,至少目前美國政府是這麼說的。

美東時間10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發表重大聲明,指世界頭號恐怖分子、ISIS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已經死亡。他指出,巴格達迪幾周前已遭到監視,美軍特種部隊10月26日在敘利亞西北部的伊德利卜省(Idlib)採取最高機密行動,突擊巴格達迪。特朗普表示他與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等人觀看這次行動。美軍原計劃是將巴格達迪生擒,然而在被追至一條隧道盡頭,並拒絕特種部隊的勸降後,巴格達迪引爆炸彈背心自殺,屍體全毀,同時炸死三位孩童。兩名美軍特種部隊成員受傷,但現已痊癒並返回崗位。

但對此說法,俄羅斯方面似乎不甚認同。俄羅斯國防部於10月27日的記者會上對美方說法提出了質疑。

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少將(Igor Konashenkov)稱,對於美軍「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省行動中消滅巴格達迪」的說法,俄國國防部不掌握可靠消息。發言人稱,巴格達迪死了無數次,各方都宣稱參與了此次行動,但他們所給出的消息在很多細節上都是矛盾的。「這讓人合理地質疑,該行動究竟有沒有發生,又是否成功」。俄方在26日和最近數日內,沒有在伊德利普省安全區內檢測到任何由美軍或所謂「國際聯軍」戰機的行動。科納申科夫少將繼續表示,敘利亞政府軍在俄軍協助下已經擊敗ISIS,而巴格達迪的生死,對敘利亞局勢和伊德利卜省殘餘恐怖分子沒有任何影響。

此次行動地點伊德利卜省則是敘利亞西北部猶存的一個衝突省份,該省主要軍事力量為親土耳其的反政府武裝及由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這也就讓俄羅斯的質疑有了一定參考性。

巴格達迪是伊斯蘭極端組織ISIS首領,被歐美及中東多個國家列為頭號恐怖分子,且過去不只一次傳出被殺的消息,其中在2017年6月的消息傳得最為廣泛且最受確認。

如今巴格達迪是否死亡,或許依舊存疑,也不排除俄方未檢測到美軍特種部隊「最高機密」行動的可能。不過科納申科夫少將有一點說的是沒錯的,巴格達迪的生死,對敘利亞局勢實則已經沒有影響。今天敘利亞的要務已經不再是打擊ISIS,而是推進和談,談妥土耳其、敘利亞政府、庫爾德、俄羅斯等各方勢力之間的利益分配。

不過,巴格達迪的生死,對美國,或者更準確地說,對特朗普,則是有巨大意義的。對白宮而言,巴格達迪必須死。這不僅關乎美軍名譽,更關乎特朗普的撤軍計劃。

敘利亞內戰打了8年。8年後,美國所反對的敘利亞巴沙爾(Bashar al-Assad)中央政府在俄羅斯及伊朗的支持下重新坐穩了江山,美國所支持的武裝力量則被基本淘汰,只剩下庫爾德武裝力量,也因美國的政策搖擺而於最近兩年密切與俄羅斯和巴沙爾展開聯繫,而今更因特朗普的「拋棄」而分道揚鑣--在此基礎上,曾為反ISIS戰爭付出頗大努力的美軍需要一個「擊斃巴格達迪」的成績,來證明它在該地區幾年的行動是有意義的。

另一方面,特朗普一直以撤軍為己任。自上任以來,他已多次提出撤軍決議,皆受到五角大樓、國會兩黨議員、以及國內輿論的反對。今年10月6日,特朗普先是表示將撤出敘利亞美軍,而在土耳其緊隨其後發起的針對庫爾德人的攻勢,以及美國國內的反對浪潮下,將決定改為「將敘利亞東北部戰區的美軍轉移至敘利亞南部」。便是這樣,國會兩黨對他的指責依舊未停。

這類批評是有理由的。首先,白宮撤軍的決定意味着美國拋棄庫爾德盟友,對美國名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次,從敘利亞撤軍亦昭示着美國徹底放棄對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無異於承認自己的敗績;其三,就美國的整體中東戰略而言,美軍的撤離也無助於美國維繫對該地區的軍事震懾力和政治話語權。

可是對特朗普而言,他有他撤軍的考量。

第一,這是他2015年參選開始的主要競選承諾之一,可是在執政近三年後,因與伊朗的關係惡化,美國的中東駐軍不減反增,這無益於特朗普即將迎來的選戰,隨時可能成為其競爭對手指責特朗普的着力點;

第二,從保守派的角度來看,特朗普的撤軍決定恰恰是負責的行為。身為軍人,最害怕的是什麼?並不是槍林彈雨、傷殘犧牲,而是出師無名、缺乏奮戰的意義。在這一點上,今天的美國軍人是很悲慘的:阿富汗戰爭延綿18年,當年的對手塔利班卻成了今日的和談對象;伊拉克戰爭以擊斃薩達姆(Saddam Hussein)為開始,卻在暗淡撤軍中收場,且不受到美國國內的認可;反ISIS戰爭亦耗時數年,但在今日該地區的政局下,美國則顯得愈發多餘。從這個維度來看,撤軍其實已經成為對美國軍人負責的最佳選擇。

因此,在此維度下,巴格達迪的死亡為特朗普反擊國內反對輿論提供了很好的藉口:ISIS頭目已死,我們為何還要將我們的年輕將士置於危地?是時候讓他們回來了。因此,巴格達迪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