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餘音未落特朗普便證預言 是時候重審北約了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上周三(11月13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Erdogan)終於如約來到美國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考慮到土耳其在上月入侵敘利亞,大肆攻擊美國在反ISIS戰爭中的重要盟友庫爾德人,乃至以北約(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的身份從俄羅斯購買反導彈系統S400,外界普遍預料這會是一場頗具火藥味的會晤。怎曾想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低估了特朗普。

一個月前,特朗普還曾因敘利亞局勢致函埃爾多安,威脅稱美國可以「摧毀土耳其經濟」,奉勸埃爾多安「休要犯傻」;可如今特朗普則宣布「土耳其與庫爾德人關係很好」,自己是埃爾多安的「大粉絲」,會議「既美妙又富有建設性」。

縱使利益交換是國際政治最重要的準則,這番「睜眼說瞎話」的表述也難免令人對特朗普恬不知恥的程度深表歎服。而這種情況也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一番圍繞歐美關係的表態相呼應,令馬克龍「北約腦死亡」的論述愈發顯得緊迫而真實。

埃爾多安和他的「大粉絲」

特朗普和埃爾多安的這次會晤早前已安排好檔期,但因土耳其在10月上旬向敘利亞發動「和平之泉」軍事行動,美國國會旋即通過兩份制裁決議,會晤也遭到擱置。可是在11月6日,埃爾多安與特朗普再次通話之後,訪問也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就在這次閉門會晤前,特朗普邀請了國會中對白宮土耳其政策嚴厲批評的多名議員與埃爾多安進行討論。其中,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表示「這次會晤的目的是給我們的土耳其朋友們上一堂美國的文明課」。不過,這顯然不是特朗普的目標。

特朗普反覆強調接見埃爾多安是他的「榮幸」,並且向媒體吹捧兩人之間的友誼,稱自己是埃爾多安的「大粉絲」。他表示,土耳其是偉大的北約盟友、美國的全球夥伴,並且感謝埃爾多安在敘利亞保持停火。

至於白宮繼續將數百名美軍留在敘利亞的原因,特朗普推翻11月8日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預防ISIS死灰復燃」的論述,毫無顧忌地說「我們留下軍隊只是為了石油,我喜歡石油,我們會保留一些石油」。

聯想到10月27日,特朗普宣布ISIS前首領巴格達迪死訊時的相關表態,這並不令人意外。特朗普當時說,美國「應該可以獲取一些」敘利亞石油,「或許我會與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又或是我們其他偉大的公司達成一個協議,(令他們)去那裏正式採油」。

土耳其當局去年10月釋放了羈押三年的布倫森。(AP)

不明就裏還是有意為之?

為什麼特朗普可以說出這般口沒遮攔的話?他是不明就裏,全然不懂政治和外交?還是有意為之?

美土過去數年來一直因教士問題、敘利亞問題和相關的貿易待遇相持不下。2016年7月,土耳其政變未遂後,埃爾多安政府展開清洗行動,牽涉大量異見人士,包括美國籍牧師布倫森(Andrew Brunson)。去年4月,土耳其政府以恐怖主義為名,控訴布倫森,特朗普政府亦將土耳其鋼鐵的進口關稅提到50%。

在布倫森於去年10月獲釋後,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推動與土耳其的貿易談判,並於今年5月取消土耳其享有的美國普惠制待遇,同時亦將鋼鐵關稅降低至25%的水平。直到10月初,土耳其軍隊發起對敘利亞境內庫爾德武裝組織的攻勢,特朗普政府再度將關稅提到50%,並寫了那封「恐嚇信」。

另一方面,土耳其9月15日宣布由俄羅斯進口的S400反導彈系統已經到位,並將於明年4月投入使用。不少美國政客認為,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部署俄製導彈系統將令北約面臨安全威脅。

可是,特朗普雖然表示土耳其部署S400是「嚴峻挑戰」,卻一直認為美土終能解決該問題,他還在「恐嚇信」中寫到,雖然美國國會就此通過了對土制裁,但只要土耳其與白宮達成價值1,0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制裁就未必落實。事實上,特朗普也一直推遲該制裁的落實,白宮官員對此的解釋是「S400尚未投入使用」,靜觀其變。

至於庫爾德問題,美軍在敘利亞的存在對想要「除庫爾德而後快」的土耳其而言一直是個震懾,可特朗普早在去年便表示要從敘利亞撤軍,彼時的風波還導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辭職。

按計劃,土耳其將於明年4月部署俄制S-400防空導彈系統。(AP)

在今年10月特朗普與埃爾多安通電話之後,特朗普終於倉促宣布了撤軍決定,土軍也隨後揮軍東進,「美國拋棄盟友」的戲碼再度上演。

有特朗普政府的前助理國務卿近期在與《香港01》記者談及中美貿易協議話題時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事務一片混亂,總統只想要一個個協議,而具體政策則是由各自為陣的官員分別主導。」

中美如此,美土或許亦是如此。事態的一系列轉變說明,在美土關係問題上,特朗普在意的只是那「1,0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歸根結柢,他依舊是秉持着商人式的「資產負債表思維」,要的是可以精準計算、可供誇耀的短期收益。

因此特朗普或許並非因為不懂外交、不明就裏,才信口開河說「土耳其與庫爾德人關係很好」這種妄語。特朗普更可能是有意為之,他根本不在乎曾為美軍的戰略目標浴血奮戰的庫爾德人之死活,也不考慮美國戰略佈局,只在意能否撤軍從而節省開支、避免傷亡,能否得到敘利亞的石油,能否與土耳其達成一個可供自己誇耀的「1,000億美元貿易協議」。

究竟是哪種情況,沒人能斷言。但從美國的角度出發,特朗普的這些決定縱使確能為國家節省開支,帶來短期收益,也需付出代價—已然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審思:面對這樣一個只顧自己短期利益,不惜以美國鋪墊了數十年的全球戰略佈局為代價的美國政府,我們該重調自己與美國的關係。至少,大西洋對面的馬克龍是這麼認為的。

法國總統馬克龍接受《經濟學人》專訪時表示北約已陷入「腦死亡」。(路透社)

上周一(1月11日),歐洲理事會外事委員會會議原本應該討論伊朗核危機,可是就在會議幾天前,《經濟學人》公布了10月底對馬克龍的專訪,當中「北約已然腦死亡」的表述喧賓奪主地成了大家爭吵的話題。

北約未必「腦死亡」 

馬克龍在該專訪中談及北約時,表示北約最初成立是為了防禦華沙條約國,可是在蘇聯解體後,北約並沒有重新尋找定位,以至於今天的北約已淪為「美國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歐洲應多購美國商品作為補償」的跨大西洋合作關係。

而法國絕非為了這種關係加入北約,「北約已腦死亡,一邊是美國獨自做戰略決策不與盟友協調,一邊是土耳其自顧自地發起攻擊性行動……雖然北約依舊能有效指揮軍事行動,但在戰略和政治維度,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下的問題。」

圍繞「北約腦死亡」的爭論在歐洲餘音未落,特朗普和埃爾多安見面的結果就應驗了馬克龍的判斷。或許「腦死亡」的言論過激,但誠如馬克龍所言,在蘇聯解體之後,北約並未重新思索自己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近三十年來,北約一直在做的其實無外乎兩件事。其一,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擔當其必不可缺的軍事支柱,北約的東擴過程也與歐盟的擴員進程基本一致。但問題在於,北約畢竟並非純歐洲組織,而是以美國為主導,這也就讓歐洲一體化的東擴夾雜了太多美國利益,譬如將俄羅斯視為假想敵,這未必是對歐盟最有利的。

所以,馬克龍才會說「我們需要重新與俄羅斯展開戰略對話,重新調整我們與鄰居的政策,不能讓與我們抱持不同利益的第三方替我們做相關決定」。

其二,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參與了美軍在北非、中東等地的多項作戰計劃。這些行動雖然鍛煉成員國之間的作戰協調能力,但對北約宏觀戰略缺失的問題卻毫無益處,且用馬克龍的話說,「美國獨自做戰略決策不與盟友協調」,以至於有了「北約腦死亡」的論斷。

如今,北大西洋成員國之間的不信任在日益增強,合作度愈發降低。當馬克龍說「美國的歐洲政策一再改變,而這並非僅限於特朗普政府」,雖然不能代表歐盟整體意見,卻展現出歐洲人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審思:特朗普並不是例外,歐美關係或許並不以特朗普連任與否為轉移,北約也到了該認真重審其角色的時刻。

歐盟和北約是如此,其他領域又何嘗不是?今天美國外交政策的巨大轉變,有多少是因特朗普而起?特朗普以這種政策主張卻能夠勝選,或許並不是一種意外,或許只是這種美國整體轉向的體現。美國外交關乎全世界,這也是全世界都需要思索的問題。在8月底的法國G7峰會上,特朗普與馬克龍一改過去隔空對罵的姿態,展現出「平起平坐卻和而不同」的新關係。

上文刊載於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馬克龍餘音未落特朗普便證預言 是時候重審北約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