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時代」:中日韓不是魏蜀吳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中國明代詩人楊慎的詞句,不僅成為了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也代表了後人回看歷史爭鬥時,重回豁達樂觀的態度。

上周二(12月24日),中日韓第八次領導人峰會在中國成都舉行,日本駐華大使館翌日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三國領導人在會議之後笑着走出會場的照片,並配文「會議結束後三位領導人並肩而行,神情愉悅」,頗有「都付笑談中」的意味。

身在蜀國故地的四川,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約而同地提到中國古代的「三國」典故,但是「笑談」之中,亦有反省和警示之意。

李克強在上周二的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上提到,《三國演義》講的是中國內部紛爭,不是現代國與國關係,而中日韓更沒有像《三國演義》中魏、蜀、吳間的誤解,用不到裏面你爭我鬥、爾虞我詐的辦法。安倍也直言,日中韓並非三國時代的魏、吳、蜀,不是相爭關係,並且提出希望攜手共築「新的三國時代」。

三國領導人共同種下友誼之樹。(新華社)

中國官媒新華社強調,中日韓同屬東亞文化圈,一衣帶水、文化相通。不過外界都清楚,中日韓在過去十年的關係可謂一波三折,三國領導人會議在2018年才剛剛恢復,即便三方關係轉暖之際,日韓因「慰安婦」問題產生的貿易糾紛仍未結束。此時,中日韓有意願開啟「新的三國時代」,對東北亞格局來說是又一起點。

從「重要鄰國」到「一衣帶水」

安倍晉三和韓國總統文在寅在上周一(12月23日)同一天訪華,在北京分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後飛往成都出席三國會議。

2018年5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機制時隔三年半之後重啟,中國國務院總理時隔八年首次訪日,中日關係「破冰」,中韓關係也從「薩德」(THAAD)風波之中走出來,近兩年見證了中日、中韓關係的迅速走近。

此次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在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舉辦,貫穿着東亞三國共同的文化元素。李克強在上周二的三國領導人會議的致辭中,提到了《三國演義》 、東亞家喻戶曉的中國唐代「詩聖」杜甫以及日韓兩國佛教僧侶在此求法修行的歷史。同日下午舉行的中日韓合作二十周年紀念活動選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也是文化底蘊深厚之地。據新華社報道,在紀念杜甫的工部祠前,身着傳統服裝的中日韓三國小學生分別用本國語言朗誦杜甫的詩作。三國領導人共同出席「中日韓合作二十周年紀念封」發行儀式,在草堂中種下一棵桂花樹,和三國學生共同培土、澆水。

上周三(12月25日),李克強和安倍晉三會晤之後,一起參觀了中國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在兩國尋求基礎設施合作的今天,具有以古鑑今的意味。2018年5月,安倍曾陪同李克強從日本東京前往北海道出席會議和參觀當地企業,日本共同社把這次都江堰之旅解讀為中方的「回禮」。

中國在外交上講「求同存異」,而中日韓之間聯繫最為緊密的紐帶就是地緣上的親近和歷史文化的相通,這也是三方最能「求同」的方面。中日韓之間的歷史糾葛,帶來的傷痛甚至超越古時的「三國之爭」,二戰的歷史至今仍然讓中日、韓日之間難以建立具有廣泛民意基礎的友好關係。

此前,中國官方一向稱中日韓互為「重要鄰國」,在三國關係走近之際,習近平在11月底重提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詞,呼應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同月,日本防長時隔十年首次訪華,中國防長魏鳳和再次用這四字形容兩國關係,中國官媒此次又談三國「一衣帶水」,微妙變化顯示出風向的轉變。

如無意外,習近平將在2020年春天到日本進行國事訪問,中日將實現元首互訪;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2019年12月重返韓國釋放了兩國關係的特別信號,文在寅在與習近平會晤時表示中韓關係已有「天時、地利」加上「人和」;而這一次中日韓峰會見證了日韓領袖一年多以來的首次「破冰」,兩人在上周二的會談比原定時間延長了15分鐘。種種迹象都表示,中日韓三國走近的腳步在加快。

各有煩惱 造就三國合作契機

當然,三國領導人的「相逢」不止表面的笑顏,也在實際合作上有所進展。

三國在領導人會議之後,發表了《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通過了「中日韓+X」早期收穫項目清單等成果文件。在「十年展望」的文件之中,三方在深化合作、堅持開放和共同引領亞洲和平與穩定方面,一致通過八項決定。其中在「倡導開放共贏合作」上,重申在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中的承諾,即在2020年按時達成並簽署協議,並且在此基礎上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FTA)的談判。

另外,文件提出三國「引領科技革命」,通過現有的多邊機制應對地區和全球問題,鼓勵在數碼經濟和電信領域開展合作,這些皆是在上一輪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未曾提到的新內容。同時三國決定推進「中日韓+X」的合作,發揮優勢互補,使三國合作惠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實現區域的「整體振興」,比此前的措辭更具戰略意味。「中日韓+X」的框架更意味着三國避免重複的競爭,向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的方向努力。

外界一直把中美貿易戰和美國亞太戰略的轉變解讀為中日韓開始「中日韓+X」的理由,從某種層面來講的確如此。當前,中美貿易戰仍未解決,中國面臨國內經濟下行以及貿易戰的雙重壓力,爭取更為緊密的周邊經貿關係是自然的選擇。而對於日韓來講,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在中美衝突爆發的背景下很容易被波及,再加上美國把貿易戰槍口同樣指向盟友,且向兩國索要大幅上調的軍費開支,讓日韓不得不重新調整自身的外交策略。

中日韓峰會見證了日韓領袖一年多以來的首次「破冰」,兩人在上周二的會談比原定時間延長了15分鐘。(路透社)

中日韓的走近並不只因「外力」。習近平在上周一分別和文在寅、安倍會晤,強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同時,也同樣突出了雙邊關係的「戰略」二字。特別是對於中日關係,習近平表示「運籌新時代的中日關係,首先需要明確戰略共識」。 2018年11月安倍訪華,給中日關係「化競爭為協調」的方向定調,這背後不止是國際格局變化的推動,也因為中日戰略利益的契合之處。

從經濟層面看,日本貿易從2018年下半年以來連續出現逆差,說明其支柱產業製造業的萎縮,更需要中國的稀缺資源和巨大市場;從政治抱負上說,安倍及日本傳統右翼使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夙願,需要以美國為主導的東北亞格局出現轉變,而這些恰好也契合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和推動多極化的願望。

在東北亞國家之中,韓國可能是在國際事務上最缺少主導權的一個,文在寅不僅同樣面臨經濟困境,而且還有政治上的巨大阻力。韓國目前最大的外交議題就是朝鮮問題,而中國在美朝談判之中的作用不可取代。即便是在日韓糾紛之中表現強硬,韓國也不佔上風,在中日韓合作的框架下解決日韓糾紛,對文在寅也是契機。

接受歷史 卻不必受限於歷史

東北亞格局變化讓中日韓三國的共同利益提升,相互合作的利益遠遠大過衝突和競爭能獲得的好處,這是三國走近的根本原因。換言之,三國合則共贏、分則共輸,《三國演義》那樣的爭鬥在未來一段時間注定不是主流。

當然,在笑容背後三國的靠近仍有阻力。安倍在與習近平會晤時,就中國船隻進入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海域、香港局勢、新疆維吾爾族問題敦促中方改善應對舉措。此前,韓國媒體曾報道王毅對美國部署中程導彈的問題提前「警告」韓國。日韓之間雖然「破冰」,仍然還需就貿易糾紛進行談判。

對種種雜音,李克強在會議期間的兩句話或許指出了方向。他先是在談及「三國」時表示,中日韓應當吸納的是《三國演義》之中的誠信與智慧,又在杜甫草堂特別提到,杜甫身居茅屋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稱其體現了詩人般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的人文情懷。

的確,中日韓歷史問題複雜,三國需要政治的互信和外交的智慧來解答如何能夠接受歷史的事實,又不被歷史情感所限,共同引領東北亞走向未來。不過,若有足夠的「胸襟」和「情懷」,放眼當下的務實需要,放下昔日的種種爭擾,三國總能擔當對地區乃至全球發展的責任。這或許也是對安倍和文在寅的提醒,即戰略性的利害總重於眼前一瞬的得失。

上文刊登於第19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30日)《「新三國時代」:中日韓不是魏蜀吳》。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