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簽協議在即 揭秘幕後中國遊說與談判原則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計劃於1月15日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簽署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回顧過去兩年的關税貿易戰,中美邊打邊談,期間談判也曾破裂,但在彼此團隊的堅持下,最後在採用分階段談判方式達成了第一份協議。盤點美國官員表態和《華爾街日報》和彭博等接近談判團隊的美國媒體報道,不難看出,中美兩國表面上劍拔弩張、互不讓步,背後實際上也展現務實的一面。

「人脈遊說

自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白宮就承認高級顧問庫什納(Jared Kushner)再次加入了貿易談判,並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保持聯繫。庫什納和美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美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關係。在第一階段談判的最後階段,庫什納「協調」和「支援」萊特希澤及姆努欽同北京的談判工作。

+1

根據第一階段協議,美國對約2,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保持25%的税率,並同意將1,200億美元產品的關税從15%降至7.5%。所降關税涉及的商品包括玩具、手機和服裝。而最初萊特希澤提出的降幅比例不是降到7.5%,而是10%。最後美國之所以答應降到7.5%,也是庫什納介入的結果。

庫什納之前就曾擔任過中美關係的負責人,籌備過首次習特會,後來由於通俄門的調查以及國會建制派議員們對庫什納越過背景安全審查、私人化地干涉外交的反對聲音,庫什納逐漸退居幕後。但他促成美墨加三邊貿易協議,以及推動國內刑事司法改革,獲得美國總統特朗普稱讚。白宮人事多次調整,均未波及庫什納。這再次凸顯了特朗普「家人」在白宮中特有的權力地位。

中國把握了這一點,始終沒有放棄以庫什納為代表的温和派為遊說的切入點。但和其他形式的遊說不同,中國只是通過特朗普內部人脈關係來了解和影響特朗普政府的決策。

中國的「四四二」原則

2019年夏天,日本大阪習特會後,特朗普耐心耗盡,認為中方並未兑現大量購買美國大豆等農產品的承諾,隨即在8月威脅對一半輸美產品加徵關税。中國政府當時否認對美有此種承諾,更是指責特朗普政府背信棄義,導致雙方談判破裂。當年9月份,特朗普甚至威脅對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50%的關税,但在萊特希澤和庫德洛(Larry Kudlow)等幕僚勸說和美國利益群體的遊說下,最終放棄了這一選項。美國共和黨金主、有「美國賭王」之稱的金沙集團創辦人埃德爾森(Sheldon Adelson)當時就曾致電特朗普,提醒他關税貿易戰會損害他連任的機會。

2019年6月29日特朗普和習近平在日本大阪舉行會晤。特朗普12月24日強調,自己最終會和習近平主席舉行協議簽字儀式。(Reuters)

北京方面也不希望貿易戰持續下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曾接見美國商界領袖和智庫學者,向特朗普政府傳達信息。另外,中國也開始加大力度打擊流向美國的芬太尼藥物出口,並與美國分享信息。2019年年末,中國還宣布免除部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和豬肉的關税。美國也同意推遲加徵關税。

分階段談判是雙方2019年10月份達成的共識,也就是分階段解決兩國貿易問題。第一階段重點解決農產品購買問題。這是中國的戰略。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自2018年,中國談判人員就堅持「四四二」的談判原則,也就是在美方提出的所有要求當中,4成是可行的,畢竟它們也正好與中國開展的經濟改革方案重疊;4成是可談判的;剩下的2成是不可談判的,因為觸碰到了國安問題。

但恰恰是這不可談判或者超出經貿範圍的議題,才是美國鷹派最關心的,比如進一步開放中國雲端計算市場。當然特朗普政府之前也曾考慮限制中國留學生數量和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能力。其他可談判的議題可以在第二階段涉及。一些涉及國安的不可談判的議題可能會通過其他渠道溝通解決。

在美國的施壓下,中國在談判中把握「三個方向」。

第一,購買美國農產品。2019年10月,劉鶴到訪白宮的時候,萊特希澤曾說,中國承諾每年從美國購買400至500億美元的農產品。當時劉鶴並未反駁,也未證實該承諾。該承諾只有在協議文本公布後才能夠證實。第二,同意在協議執行機制和金融自由化方面做出讓步。執行機制是萊特希澤的要求,金融自由化則是姆努欽的要求。第三,要求美國大幅減少關税或取消關税。

在以上原則和方向的指引下,中美最終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協議內容大致包含:中國增加購買美國商品與服務,尤其是農產品;中國進一步向美國企業開放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業市場;停止威脅加徵關税。與此同時,雙方還同意重啟此前中斷的半年一次的全面經濟對話機制。這也算是助力獨立進行的第二階段貿易談判。

但第一階段協議並不是雙方起初都想要的。雙方都清楚,一個協議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對於美國而言,他們更看重經濟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根本性的變革,以此幫助美國產業的復甦。對於中國而言,這次貿易戰是美國發起的,雖然不接受,但是也按照自己的節奏,該開放的開放,該改革的改革,這也是一種應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