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抗疫:不團結亡,團結亦亡?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周三(4月8日)清晨,歐元區財長經過長達16小時的會議後不歡而散,將於周四(9日)重啟歐元集團會議。根據知情官員的消息,對於歐盟如何在財政上支援各國抗疫、救市的談判停滯,法國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曾在會上大罵:「當我們成百上千的計算死亡人數,你們這些財政部長卻在玩文字與形容詞的遊戲。這是財長們的羞恥,是歐元區的羞恥,是歐洲的羞恥。」

在意大利新冠疫情大爆發之初,歐盟各國不只置身事外,德法等主要國家更馬上宣布禁止個人保護裝備(PPE)等醫療用品出口、將有關生產收歸政府管控等措施,而且各國互相封關成風,盡顯何謂「大難臨頭各自飛」。雖然歐盟隨後開始推行神根公約區的整體封關,各國也開始落實互相運送物資、接濟他國病人等政策,不過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國家對於歐盟理該有的「團結」也早已感到心寒。

醫療衛生事務,跟財金事務不一樣。後者是歐盟建制須要管,卻很多時間沒有太多權力去管的事;前者卻一直是各國的國內權責。《經濟學人》就曾刊登文章指出,抱怨歐盟沒有在醫療衛生事務上提供協助,就如買了一隻貓回來,卻抱怨牠不會檢棍子一樣。

葡萄牙財長兼歐元集團主席森特諾(Mário Centeno)呼籲各國財長在周四要作出重大救市計劃的承諾。(路透社)

然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居家隔離、經濟活動幾乎完全停擺之際,各國救助人民生活與經濟的財源,就明顯跟歐盟建制相關,是歐盟逃避不了的責任。

歐盟「放水」難補各國財政差距

目前,歐盟建制已經各出奇謀的盡力「放水」。歐洲央行已連續兩度增加買債規模,其資產負債表於本年內可增加高達1.1萬歐元,同時也開放購買希臘國債,又取消了不持有一國國債超過三分之一的自設限制。

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也放鬆了其對國家補貼企業的限制,而且暫緩了對各國財政赤字規模的上限,讓各國能有更大自由去救助其國內經濟;同時,歐盟也將原有用作其他歐盟項目的370億歐元撥款改作抗疫之用。

而且,在周三清晨不歡而散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上,各國也預計會同意設立高達1,000億歐元的臨時性失業再保險計劃,並提高歐洲投資銀行的貸款上限,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大的流動性,或為銀行分擔風險。

法國財長勒梅爾。布魯塞爾各國領袖通宵開會其實是常態,不過疫情中的視像會議也要連續開十數個小時,卻是難得一見。(路透社)

然而,由於各國自身財政狀況差距巨大,這些救濟措施也難以大舉支持各國的財政政策,如此下去只會增大各國經濟狀況的現有差距。在德國而言,其國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只得56.9%;在荷蘭,此數則為49.2%。相較之下,意大利的國債佔其GDP 133.2%;法國國債去年也突破其GDP的100%;而在近年財政狀況漸有改善的西班牙,其國債佔GDP比率仍在95.5%的水平。

財政銀彈的高低比較

各國財政狀況不一,借貸成本也有差別,因此在財策政策救市的空間上,負債甚重的國家就顯得捉襟見肘。為此,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各國的救市政策。德國的救市措施總值高達7,560億歐元,當中由政府直接應用的1,560億包括65億的額外醫療開支、500億直接救助自僱人士與小企業的款項,以及550億未有指定用途的應急撥款;同時有4,000億可用作直接對企業貸款應急或提供信用擔保,亦有1,000億用作阻止外人趁德國企業股價下挫而作惡意收購。

相較之下,意大利由政府直接用於抗疫與經濟救助的額外撥款只得250億歐元,其後公布高達4,000億歐元的救濟,也只以信用擔保的方式落實。另外,意大利也擔心企業會被人趁亂惡意收購,其處理方法卻是法律上可圈可點的由政府直接否決收購,而非德國明刀明槍的1,000億歐元銀彈阻嚇。

意大利封鎖全國的政策,使南部一個家族經營的芝士生產商難以運走其產品,如今倉庫幾乎已無空間存放更多芝士。(路透社)

事實上,在意大利,其政府財政狀況與德國的比較指標,即意大利與德國的10年期國債息差,就一直被用作意大利整體經濟表現的最重要參考。

「新冠債券」重要性何在?

在各國財政能力差距巨大的背景下,所謂的「新冠債券」(Coronabonds)則應運而生。這個名字取得甚佳的工具,其實就是歐債危機期間「歐元區債券」,甚至是「歐盟債券」的借屍還魂。它主要是以歐元區或歐盟名義發債,再將款項送到有需要的國家(主要是財務狀況欠佳的國家),一方面借助歐元區或歐盟整體的良好信用去減低發債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讓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國債佔GDP比率不再提升,除了減輕其發行國債的成本、緩減其長遠財政壓力外,也可幫助他們在未來更容易符合歐盟的預算標準。

不過,此等以歐元區或歐盟名義發行的債券,一方面對原本發行國債成本就很低的財務穩健國家完全沒有額外的好處,另一方面則是變相要由他們去負擔財務狀況欠佳國家的舉債成本,並分擔後者政府財務不穩的風險。因此,即使如今大家都知道歐盟要團結抗疫,根據德國一項3月底進行的民調,有高達65%的德國人仍然反對新冠債券。

「新冠債券」只屬叫價動作

面對支持新冠債券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警告如果各國不合作,「歐盟將會結束」,這一次在反抗新冠債券走得最前的卻是荷蘭而非德國。荷蘭財長早前更曾點名西班牙,要求歐盟調查他們說自己缺乏財政空間的說法,引來南歐國家的猛批。

正如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一篇評論文章所言,當大家都在討論荷蘭如何固執己見,其實德國才是關鍵。雖然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此前表明德國的繁榮要依賴歐洲的整體繁榮,其財長肖爾茨(Olaf Scholz)亦呼籲各國不要拒絕解決問題,要為全體公民做出良善的妥協,不過在歐元區財長會議上,新冠債券的提案幾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說穿了,「新冠債券」是政治符號多於一切。如今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正急,要歐盟的官僚建立一套由歐元區或歐盟發行債券的新制度,需時極久,即使獲得各國同意,也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9國公開支持新冠債券,其實是「叫價」動作,等待德國還價。

「有條件貸款」與「無條件貸款」之爭

目前,德國願意做的是透過貸款上限可高達5,000億歐元的歐洲穩定機制(ESM)去給各國貸款,以應付其財政開支,以及對企業、僱員的救濟。

雖然根據估算,意大利若以舉債方式支援其抗疫財政開支,其負債最終可佔其GDP高達160%,不過形勢危急,意大利似乎也願意接受歐洲穩定機制的救助。鑒於過去歐債危機之中,歐洲穩定機制要求受助國接受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大巨頭監督其財務狀況,並進行改革,意大利的條件是這一次抗疫救濟將不能附帶任何經濟改革的條件。

可是,荷蘭卻堅持不讓,提出即使受助國家可無條件獲得貸款,當疫情過去之後,必須執行一系列的財務整治和改革計劃。於是,16小時談判無果,只能休兵待續。

奧德修斯的兩難困境

其實,歐盟各國領袖無論是團結一致的以新冠債券或無條件貸款的方式救助他國,還是繼續過去堅拒整體發債、要求受助國改革的做法,歐盟也無可避免地向解體的宿命靠近。

如果各國領袖繼續不團結抗疫,堅持受助國與財主國的既有分歧,意大利如今在國歌奏鳴之下焚燒歐盟旗幟的風潮只會愈演愈烈,讓早就不滿歐盟沒有搶先支援抗疫的意大利人更加仇視歐盟。

相反,如果各國領袖此刻決定團結抗疫,推出新冠債券或無條件貸款,德國、荷蘭國內的疑歐右翼勢力決將進一步冒升——畢竟近年形勢大盛的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本來就是在歐債危機中反對支援希臘而成立的政團。

路路難通的歐盟諸國,此刻就像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奧德修斯(Odysseus)一般,要通過一邊有海妖斯庫拉(Scylla),另一邊又有海妖卡律布狄斯(Charybdis)的狹小海峽,無論如何也難避驚濤。

一如以往,歐盟領袖正在其「文字與形容詞的遊戲」中下苦功。布魯塞爾就有消息傳出,歐盟委員會正計劃尋求各國支持暫時加大其預算上限,讓歐盟委員會有更大空間舉債,再以各種歐盟項目的名義去支援各國的抗疫救市措施。此舉沒有「新冠債券」這種新工具那麼嚇人,也強調是暫時性做法,並且透過既有的歐盟制度施行,也許能安荷蘭等財主國之心;同時,以歐盟名義舉債抗疫,也可暫時舒緩意大利等國債務比重再次急升的壓力。這,也許是最終大家都能夠安心接受的解方。

然而,即使歐盟再次以此等特殊方案度過新冠疫情與其善後的難關,這並不表示歐盟已渡過斯庫拉與卡律布狄斯的狹小海峽,只是歐盟這艘船尚未駛至要做出兩難抉擇的境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