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篪蓬佩奧7小時閉門會 對中美關係 「建設性」何在?

撰文:鄭瑞
出版:更新:

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美國夏威夷會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據美方的披露,談話進行將近7小時。此前一天,兩人還曾共進晚餐。

從6月13日開始,「蓬佩奧和楊潔篪即將會面」的消息就在國際輿論傳播開來,各路消息人士透露行程,但是直到會議結束後,兩國官方才正式公開這次會晤的情況。會晤前,外界對這場會晤似多有期待,但是會晤之後,兩國幾個行動讓外界對這次談話的效果產生質疑。

首先是會談結束當天,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2020年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引來中國外交部的「強烈譴責,堅決反對」。6月19日凌晨,特朗普在Twitter上強調,「美國當然保留與中國完全脱鈎的政策選項」,和他威脅中美「斷交」的驚人言論呼應。

今年以來,中美圍繞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醫療物資捐助、香港問題等等爆發衝突,美國對華態度愈發敵對,而中國也一度將蓬佩奧斥為「人類公敵」。蓬佩奧和楊潔篪的會晤,似乎並沒能讓中美緊張的關係有所緩和,雙方外交上的口水戰料將繼續。

然而,這場被外界質疑「無果而終」會晤,在中國官方看來,仍然是具有「建設性」的,為什麼?

可以肯定,中美當前的各說各話是此前多重衝突的延續。

中美官方透露的信息,公布的共識非常少。兩國官方對如此長時間的會談都只給出了寥寥數句介紹,中國官媒稱「雙方同意採取行動,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雙方同意將繼續保持接觸和溝通」。美方則仍然只強調了美國利益,以及疫情上的充分透明、信息共享。

今年以來,蓬佩奧加強了對中國的抨擊,被中國官媒斥為「人類公敵」。(AP)

除此外,中國外交部的聲明重申了中方對中美關係的態度,並且在台灣、香港、新疆問題上強調自身立場。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史達偉 (David R. Stilwell)在記者會上也全然沒有改變對抗意味,暗示中國的言行是中美之間缺乏信任的原因,並且繼續用不知出處的數據散播「中國疫情數據估計是官方數據的10倍」等言論。

以上的情況在諸多觀察人士眼中,早在意料之中。中美在前一段時間爆發如此多的矛盾,很難在一次會晤中消解。從雙方的安排來看,這恐怕也不是兩人見面的初衷。

閉門會談的形式,可見雙方都不想此次會談過多承受輿論的壓力。這也從側面說明,雙方並不強求以這次會談完全逆轉此前的局勢。另外,會談前美方消息人士向媒體吹風稱,這次會議是中方主動提出的;然而會談後中國官方則稱楊潔篪「應約」見面。在這種細節上都具有政治考量,可見談話即便有所成果,兩國出於政治壓力也不會放上台面。

然而,為何即便如此,雙方還是遠赴夏威夷舉行面對面的談判?

根據蓬佩奧的披露,他和楊潔篪的會談持續近7小時。(推特@SecPompeo)

楊潔篪和蓬佩奧作為中美最高級別的外交官,兩人的見面不僅具有象徵性「中美衝突降温」的意義,同時也說明,中美之間的很多問題需要決策層面的商討。

換個角度看,中美兩國在愈發兇狠的外交喊話,以及升級的衝突之後,能夠立即推動一場高級別的會面,已經說明了問題。至於誰受邀、誰主動提出會面請求的問題,並不重要。中美矛盾是現實,有繼續合作的必要也是現實。這場會晤說明雙方都有避免局勢惡化的意願,也都不希望接連的衝突帶來戰略誤判。

中方深知,美國在大選年不會放棄「中國牌」,特別是在特朗普面臨疫情、示威以及經濟衰退的多重壓力之下還會繼續打中國牌。甚至可以想象,中國也會持續在輿論維度進行反擊。

但是,這更像是大選期間的特定安排。真正決定兩國前路的並非這些「麥克風外交」,而是有無類似貿易戰、科技戰的「實質外交」。確保兩國在實質外交上的平穩,相互交底,相互確定「哪些是我接下來要做的,哪些是我不會做的」才是會晤的核心。

這次會談地點在檀香山的希卡姆軍事基地。圖為2019年7月,這裏曾舉行二戰期間不明身份美軍遺體返回的吿別儀式。(Reuters)

疫情下,中美關係看似惡化,但是兩國一直在履行1月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且中國已經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蓬佩奧在會晤後,向外界着力強調的也是中國對貿易協議的所謂「重新承諾」。

或許,雙方選在夏威夷這個地點就是各有退讓的最好證明。這座太平洋島嶼既遠離美國本土,也不在中國周邊,而中美越發激化的分歧,正急需這樣一箇中間點。

除意願之外,這次會談的「建設性」也將體現在中美關係的具體事宜上。

可以想象,7小時的會談加上晚餐,中美團隊怎會如後來的官方聲明一般,各說各話,甚至是「嗌交」到底?楊潔篪和蓬佩奧的會晤,必然觸及到了諸多中美之間的具體事務。

疫情的客觀困難、中美麥克風外交愈演愈烈,如此長時間的高層會談,有進一步相互理解、在具體問題上釋疑、澄清的成分。只不過,這些成果可能要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顯現。

雙方闡明各自的立場,也就了解了對方的底線。美國大選期間,中方的訴求是美國決策不要出現過多意外,美方的訴求則是未來數月不要在中美關係上遇上棘手的難題。這次會晤,就是在中美持續的衝突下,力求保證雙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結構性矛盾的爆發,在疫情和經濟衰退的催化之下更為危險。這次會議的「建設性」意義,就在於再一次地提醒世界,中美的衝突和合作必然長期存在,且這種博弈和冷戰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