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人示威一夜推翻政府 吉爾吉斯政變因何特別?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6日,吉爾吉斯政府在一天騷亂後倒台,該國中央選舉委員會亦確認此前選舉無效。其議會當天選舉反對派領導人扎帕羅夫(Sadyr Zaparov)為代總理。

至此,10月5日爆發的吉爾吉斯風波,在演化成政變之後即在24小時之內顛覆並奪取了現政權。這一急轉直下的態勢超出了外界的預期,其特別之處也值得注意。

從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吉爾吉斯政局一直不穩,點擊看圖

吉爾吉斯騷亂與政變的起因和過程非常簡單。

10月4日的議會大選之後,與總統熱恩別科夫 (Sooronbay Jeenbekov)關係密切的「團結黨」(Birimdik,分裂自「社會民主黨」)和友黨「梅柯尼姆黨」(Mekenim Kyrgyzstan,意為「我的祖國吉爾吉斯」)分別以24.9%和24.27%的得票率大獲全勝。一舉顛覆了2015年來的「祖國黨」(Ata Meken)、「社會民主黨」(SDPK)和「祖國社會黨」(Ata-Zhurt)等五黨聯盟佈局。

按吉爾吉斯法令,議會大選得票低於7%的政黨將被剝奪席次,逐出議會。這使得吉爾吉斯朝野的16個主要黨派中只有4黨滿足條件,其中三個黨親現政府,一個黨屬於「温和反對派」。

此前主宰議會並一無所獲的五黨因此不滿,在聯絡了全部16黨中的12黨後,反對派聯盟在5日組織五千人上街示威。在一夜之間奪取了總統府、議會等地,放出了此前被關押的前總統阿坦巴耶夫(Almazbek Atambayev),並在次日成功改朝換代。到6日,吉爾吉斯各地出現了罷免州長、市長,並由反對派聯盟另行任命「人民市長」、「人民州長」的風潮。

對吉爾吉斯來說,該國在21世紀前十年發生的兩次「革命」除了更換了政府首腦,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改變,2019年抓捕阿坦巴耶夫的行動固然壓制了潛在的「第三次革命」,但就該國矛盾密佈的環境來說,這是遲早的事。 (Getty)

但對觀察人士來說,這種過於簡單的過程恰恰是疑點。

據俄羅斯《觀點報》介紹,從10月5日晚到6日凌晨,吉爾吉斯的軍警在首都比什凱克街頭稍稍清理了示威者設施後就選擇迴避。在看到示威者人員大批聚集後,軍警就放棄了對總統府、議會等地的防守,轉而作壁上觀。這種消極局面恰恰也是解釋吉爾吉斯亂局的關鍵線索:或許軍警已經對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結局有所預計。

不可否認,從2016年以來,莫斯科等地的觀察家曾經擔心吉爾吉斯可能會成為美國「顏色革命」的一個爆發點。美國國務院也曾在2015年談及過要「控制該國」。但隨着美國在吉爾吉斯的瑪納斯空軍基地在2014年最終關閉,俄羅斯在2003年建立的基地卻保存至今,這意味着吉爾吉斯的問題已大多與其國內矛盾有關。

對華文媒體來說,吉爾吉斯最近一次進入視野還是在2016年,當時中國駐吉爾吉斯使館遭遇人彈襲擊,兇手當場死亡,使館幾名當地僱員受傷。(路透社)

事實上,不同於外界對吉爾吉斯「顏色革命」之類的想象,該國自1991年蘇聯解體並「獨立」之後就有着令人咋舌的政權更替模式,即該國所有的「革命」,實為利益集團推翻前政府,建立新政府的特別手段。也正因其「革命」,因此它成了一個集團推翻一個集團的暴烈行動。

自1991年獨立至今,吉爾吉斯除臨時總統奧通巴耶娃(Roza Otunbayeva)外,共有四位正式總統,其中兩人被「革命」推翻,分別是開國總統阿卡耶夫(Askar Akayev),他在2005年3月24日被「鬱金香革命」推翻;第二任總統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他在2010年4月被「四月革命」推翻。第三任總統阿坦巴耶夫雖安然卸任,但他在2019年8月也因被察覺出要舉行「第三次革命」,被現任總統熱恩別科夫派特種部隊捉進監獄。

對吉爾吉斯來說,該國目前的問題可能仍是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不佳,民族、地域、貧富矛盾不斷激化帶來的產物。該國政治矛盾的核心,也與外來干預、影響大相徑庭,而是國內各種利益糾葛。

在西方,吉爾吉斯因為其內部集團派系的關係密切,甚至被戲稱為「裙帶共和國」,只不過各集團之間的博弈因為過於明顯,才以「民主化」、「議會制度改革」、「內閣制」等名義表現出來,而今在該國發生的新一輪衝突,或許也只是這種傳統風波的又一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