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頒得好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於10月9日頒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既在各界預期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諾貝爾和平獎由符合資格的人*去信提名,由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決定。委員會成員由挪威國會委任,雖無明文規定,但歷來皆為挪威人,每屆任期6年。通過肯定個人或組織成就的方式,委員會強調其所認為重要的議題,頗受挪威社會的價值觀及其國內政治勢力傾向之影響,是以向來不乏爭議。不過今年的決定,卻絕對值得褒讚。

注:有資格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人包括一國現任國會議員、內閣成員、在任元首;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及常設仲裁法院成員;國際法研究院成員;歷史、社會科學、法律、哲學、神學及宗教學科的大學教授和研究所總監;歷屆和平獎得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現任和前任成員

WFP每年向約80個國家的8,000萬人口提供援助,處於全球抗擊飢餓最前線,致力於為全球仍面臨饑荒的九分之一人提供緊急援助,並與各社區展開合作,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恢復力。(AP)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大半年,明確確診的病例已逾3750萬例,百餘萬人殞命,取得客觀防疫成績的國家屈指可數,疫苗的研發和量產尚需時日,其「有效期」也尤未可知,參照歷史經驗,疫情估計還將反覆數年。受此影響,各國經濟皆受到嚴重影響。只是未必所有人都能明白那低迷的經濟數據和高企的失業數字究竟意義為何。這也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意義。

目前,全球有1.35億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所謂「重度糧食不安全」,講得更直白些便是隨時面臨餓死的風險。樂施會7月發表名為《飢餓病毒》(The Hunger Virus)的報告,預估至今年底,全球平均每天有1.2萬人因疫情相關因素而餓死,比遭病毒奪命的人數更多,其中非洲和印度為重災區。

在蝗災、旱澇,以及疫情所引起的失業、物流中斷乃至軍變政變等因素影響下,今年饑荒問題尤其嚴重,國際援助亦尤其乏力。(AP)

其實,疫情對農耕的影響尚不算嚴重,但縱使原產地有收成,卻也因物流中斷和邊境管制而滯銷,乃至只得丟棄過剩的糧食,而那些迫切需要糧食供給的地區卻又無法確保供應,國家無論貧富都同受其害。在此之餘,飢餓又與貧窮問題掛鈎,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原本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前往城鎮務工,田地荒廢的存在本就存在,而今「疫情失業」復令得人們收入驟減,無能力購買持續漲價的食物。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多地蝗災、旱澇等情況異常嚴重,進一步加劇糧食生產、運輸、分配等挑戰——可是值此最需要多邊組織發揮協調規劃角色的時刻,WFP等組織卻原本就因資金短缺而僅能維持基本運轉,入境更難應付疫情下的突發狀況,人道救援物資的付運工作也大受影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上周五頒獎時表示,希望藉此令全球關注正苦於飢餓的人,意識到隨時可至的饑荒威脅,籲各界向運轉困難的WFP捐款,「在全球處於危機的時刻,世界更需要多邊主義」——如同過往,依舊「政治正確」意味甚濃。不過就今年情況而言,卻是亟需人們聽到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