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前線滑向冬季對峙 中印問題給莫迪的美國選項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0月13日,中、印兩國外交部及軍方人員共同參加的「第七輪軍長級會談」結束了。

這場充滿「建設與積極性」的會談除讓雙方「增進了對彼此立場的相互理解」、「同意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之外,並無特別成果。中、印雙方發布的新聞稿中沒有「脱離接觸」(disengagement)等曾寫入雙方共識的字樣。

隨着拉達克一線在9月下旬後氣候轉冷,道路逐漸封凍、積雪。此前調上前線的至少8萬印軍仍未下撤。新德里觀察家們不希望看到的冬季對峙正逐漸呈現。印軍已經在對峙發生後的四個月間,向中印西部邊境前沿佈置了裝甲車輛、重型武器以及一定數目的人員。在新德里正在做「戰鬥準備」,並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力不從心之際,自5月對峙開始以來的「美國聲音」也越來越引人注意。

在大雪封山之前,印軍正於拉達克地區做最後的備戰工作,點擊看圖

+6

自5月31日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即強調印度面臨「中國侵略威脅」,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也稱要「調停」中印風波。在6月15日加勒萬夜戰之後,蓬佩奧隨即對陣亡印度官兵表示哀悼,到7月8日,他還稱「中國在邊境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侵略性行動」,以此聲援印方。

雖然新德里多次強調「一切盡在印方掌握」、「印度將自行解決與中國的邊境爭端」,但美國「援助」、「聲援」的迹象已越來越突出。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7月20日時,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羣已前往印度洋與印度海軍舉行聯合軍演。美國副國務卿比根(Stephen Biegun)9月曾表示,「印太地區」缺乏如北約一樣強而有力的多邊機構,美方希望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常態化,以防堵來自中國的挑戰。

到10月上旬,在新一次美、日、印、澳四國機制會議期間,蓬佩奧於6日發表了中國「剝削、腐化與脅迫」參會四國,稱中方在「南海、東海、湄公河流域、喜馬拉雅山、台灣海峽」呈現進攻態勢的開幕講話。比根在12日的一次印、美閉門會議上因此抱怨印度在對華問題上「過於謹慎」、「總是揣測北京態度」。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左二)和印度頗有淵源,他在2018年前往印度參加美印2+2會議時曾專門確保了雙方簽署《通信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的進程。(新華社)

來自美國的聲援似乎讓新德里的立場有所鬆動。9月時,印度媒體披露,稱印度將批准與美國簽署《基礎交換與合作協議》(BECA);到10月,印媒又稱新德里或將在10月27日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會議上籤署該協議。由於印美此前簽署了《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和《通信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這讓包括索內(Pravin Sawhney)在內的一些印度專家擔心印度因此成為「美國的準軍事盟友」。

的確,新德里方面也產生了一種「展示中國欺凌印度」,藉與「美國、澳洲和日本」建立關係而對華施壓的思路。印度知名智庫「德里政策集團」也在題為《馴服復仇之龍》的報吿中,建議印度要介入在美日澳印四國機制,扮演「領導角色」。

不過,新德里政要似乎也另有想法。印度前駐華大使班浩然(Gautam Bambawale)在9月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印度通過展示自己能承受中國的「霸凌」,展示了自己在中國「霸權」之下的能力。印度此後應在軍事與策略面上採取更多動作,其在策略面上的政治、經濟行動才是應該與美、日、澳各方加大接觸的。班浩然尤其強調了印度應該在經濟層面上與美國等國加大協作,而印度更應體現其「令中國感受痛苦」的經濟實力。

說到底,印方的關注點終究不在軍事問題上。莫迪當局在前線對策上仍能維持身段。

新德里在一線問題上需要堅持「恢復戰前狀態」(RSQA)。印方亦不可能在2020年11月後比哈爾邦、阿薩姆邦等地大選期間,冒政治死亡的風險接受中方主張。同理,但以民粹、獨立、自由起家的印度人民黨(BJP)及莫迪當局也同樣不可能選擇倒向華盛頓,並在「盟友」的誘惑下咬鈎。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在2020年印度之行時的留影,特朗普與莫迪雖然多次表現親善,但雙方並沒有解決多少實際問題。(路透社)

對新德里來說,其對美外交的把控可能仍基於「利用」的大前提。印度希望利用和美國的防務與軍事聯繫來應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兩線作戰」,對於把絕大多數戰略資源傾注在陸軍,以至於海、空兩軍資源分配有限的新德里來說,他不得不把提升南亞和印度洋控制力的希望寄託在美國的幫助上。

但強調戰略自主的印度亦不希望成為美國介入亞太的僕從,考慮到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曾專門強調「中國不應從美國視角看待印度」,且印美關係本身也存在着美印貿易戰、限制印度進口伊朗石油和港口合作等長期分歧。對於試圖主宰印度命運的莫迪當局來說,這個美國選項的意義就顯得有限了起來。